青海“空中农业”如何酝酿“甜蜜事业”

2013年08月14日 10:04   来源:青海日报   
    权威数据表明,青海蜂蜜中代表活性物质的淀粉酶值高达每毫升29克,是国家标准的7.5倍;青海鲜蜂王浆癸烯酸值高达2.4%(国家标准为1.4%),被誉为蜂王浆中的王者。

    青海的蜂产品不仅品质优异,而且也是全国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的主产区之一,是全国最著名的蜜源基地之一,蜜源丰富且环境洁净。

    在全球关注食品安全,崇尚品质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我省蜂产业该如何作为,如何酝酿,才能将这个“空中农业”打理的风生水起,成果丰硕?

    优质蜜源,成就“大产业”的基础

    大规模优质稳定的蜜源植物,为青海成为全国优质蜜源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了解,青海省蜜源植物面积有500多万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保有量260多万亩;以野霍香为主的山花有300多万亩。还有近几年在柴达木盆地种植的枸杞近30万亩。吸引了全国每年到青海转场放蜂的蜂农有5千—6千户,蜂群总数保持在100万—120万群。数量庞大的蜂群大约年产蜂蜜6000吨、花粉4000吨、蜂王浆600吨,另外,还有蜂胶、蜂王幼虫、蜂蜡等优质蜂产品。蜜源面积理论上可载蜂200万群以上,储蜜量在12万吨以上。原料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蜂产品本身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理化指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青海蜂产品优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其它地区的同类产品。省蜂产品协会会长张敬群先生认为,青海蜂产品之所以品质高于全国其他省份,源于蜜源地的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海拔高度影响并决定了青海蜂产品的品质,这个观点业内人士持肯定态度,即便是相同的油菜花蜜,青海油菜花蜜,品质及营养成分也较之其他地区高,“青海蜂蜜”代表着高品质,可惜消费者不了解,因而淡化品种、口感、味道,突出营养价值,打出地域品质特色,强化地理原产地生态特色,不失为洞开国内国际市场的一条通道。

    小蜜蜂,蕴含的“大”经济

    据省蜂产品行业协会评估,我省蜂产业的潜在价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按现有蜂产品原料产量计算,市场价值已超过3亿元人民币;以目前青海省油菜花的种植面积,理论上还可以承载蜜蜂200万群,带动农户1万多户,如果按每群蜜蜂年产蜂蜜50公斤计算,年产值就可达30亿元人民币。同时,养蜂业带动农业增长增收,全世界约80%的开花植物靠昆虫授粉,而其中85%靠蜜蜂授粉,蜜蜂给油菜传花授粉,可以使油菜籽增产15%--30%。青海省油菜种植面积为260万亩,每亩可增产200斤,以目前市场单价1.30元计算,可以增收2亿多元。蜜蜂授粉对我省农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不能用数字表示。小小蜜蜂这个几乎被人们忽略淡忘的非主流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尤其是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成就了青海蜂产品绿色生态的高贵品质,使其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性。按照惯例国际,一般绿色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普通产品的25—250倍,如果按照绿色产品价格计算,青海省蜂产业的潜在价值,将是75亿至750亿元,小小蜂蜜蕴含着惊人的经济能量。

    战略联盟,打造青海蜂业的“航母”

    油菜花儿开开,小小蜜蜂采摘,极目万亩花海,成就旅游观光、成就蜂业发展……青海高品质蜂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不仅会为青海农牧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为青海特色农产品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青海蜂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青海旅游业和油菜籽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社会就业,推动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养蜂和蜂产品行业理应成为我省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蜜蜂,大产业,天赐珍品,如何把青海蜂产业做大做强,不仅需要青海蜂产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扶持,紧紧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规范与开拓同步进行,加强战略联盟,打造青海蜂业“航母”,实现青海蜂业的振兴与繁荣。

    青海蜂业,明天一定会更好!

    青海蜂业人的“六急”

    一急:技不如人,靠着“金山”不会用。目前青海省内自养蜂蜂农不足百家,在青海放蜂的蜂农以省外为主,蜂农分散生产,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规模小、管理难。蜂农缺乏对蜂产品标准、生产规程、用药规范、饲养标准等的了解,难以形成国际标准的产品。

    二急:“李鬼”在吸吮着青海高品质蜂产品的价值。青海蜂农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约束,少部分外地客商以次充好,把低聚糖、果糖或人工转化糖异地原料掺到青海蜂产品中,冒充青海原产地蜂产品,严重影响青海蜂产品的声誉和形象,以低等蜂蜜充高等蜂蜜,消费者真假难辨,真蜜卖不出好价格,假冒伪劣大发横财。省蜂产品协会会长张敬群先生告诉我们:“我省的蜂产品是高质量的,由于李逵打不过李鬼,造成优质没有形成优价,仰望无序市场,心中着急,却又无可奈何”。

    三急:蜂农增产不增收,养蜂业后继乏人。蜂产品行业无序竞争,优质没有优价,致使一斤蜂蜜还没有一瓶“蜂蜜水”的价格高,甚至蜂农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二道贩一个月的收入,使一部分养蜂人变成了蜂蜜市场的“二道贩子”,养蜂业发展后继缺人。

    四急:企业规模小,竞争乏力。青海省蜂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暂无名副其实龙头。目前,我省除青海省花宝蜂业股份合作公司外,绝大多数蜂产品加工企业是小于300万元营业收入的小型企业,年产量徘徊在20吨左右。多数企业设备陈旧,厂房、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大多不符合良好操作规范(GMP)要求,因而生产的产品大都雷同,规模化、集中度、集约化程度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缺乏竞争力。

    五急:科技投入小,研发能力弱。据目前统计,我省对蜂产品科研投入还很少,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入比例低,相应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没有,高新技术在蜂产品加工中很少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只靠企业自己想办法解决,致使蜂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基本处于卖原料的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导致青海的资源由省外厂商主导,经济效益甚微。

    六急:新产品无力涉足,老产品还未走出小峡口。青海省蜂产品生产暂时还停留在开发蜂产品的营养保健功效上,还未涉足开发其药用功效,也未充分发挥其在日用化工、烟草行业、添加剂及生物领域的作用。如蜂产品食品、蜂产品药品、蜂产品化妆品以及蜂产品其它产品的加工。具体表现在青海蜂产品还基本未涉足蜂毒、蜂巢、蜂蜡、雄蜂蛹、雄蜂幼虫和蜂王幼虫等的开发上。(作者:张均李庆玲)

    “青海蜂蜜”立足区域才能谋大业

    “青海的蜂产品品质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最好的”。2013中国蜂产品行业大会暨青海省蜂产品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发出这样的声音。

    这声音令人振奋,可惜传播的空间仅限于行业内及少数蜂产品忠实消费者。

    纵观全国蜂产品市场,除了业内人士,消费者对蜂产品深度认识也囿于有限的空间。青海蜂产品便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默默存在,不温不火,甚至青海的消费者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到青海蜂产品的高贵品质。

    蜂产品之于中国不可谓不悠久,千百年来,中国消费者对蜂产品认知广度高,但认知深度远远不够,加之,近年来消费者对蜂产业缺乏信任,行业中假冒伪劣现象、压价销售等,决定了蜂产品突出重围,有所作为的艰难……

    毕竟,产业与产品不能“藏在深闺人不识”,只有广泛的认同感和持续的购买力,才是这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仅就蜂产品品质来说,青海蜂产品所在的高地足以傲视全球,但就青海蜂产品取得的成就来说,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质优却价不高,酒香但巷子深,这是“青海蜂蜜”今日真实的写照。

    青海蜂产品如何演绎市场传奇,在纷纷扰扰的蜂产品市场独树一帜,突出品质、安全、健康的“蜂业极地”的风采,笔者以为,“青海蜂产品还得立足区域特色,在“高”、“精”、“特”上寻求突破性发展。

    首先,以培育蜂产品龙头企业为抓手,打造青海绿色蜂产品品牌,使之成为青海省农牧业又一个特色产业。把高品质的青海蜂产品作为青海高原特色产品的一张名片,大力推进青海蜂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青海蜂产品龙头企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蜂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青海蜂产品走上优质优价的轨道,摒弃低价竞争,突出区域特色与产地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推进科技研发,规范市场秩序,着力突出青海蜂产品的产地专属品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再次,在资金支持上,也应向蜂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加强养蜂基地的建设,规划蜜源地管理,和“逐花追蜜”的养蜂人组成战略合作伙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养蜂人在青海“有甜头”、“有赚头”、“有盼头”,引导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延伸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

    总之,青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青海蜂产品独特的品质,只要青海蜂产品生产企业,恪守职业道德,谨遵行业自律,不使假、不掺假、不打价格战,相信国内国际蜂产品财富的大门一定会为青海打开!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