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避风塘污水顶管工程即将完工 有望远离脏臭

2013年08月20日 09: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张君宇

  避风塘内塘岸边漂浮着大量的生活垃圾。

  污水顶管施工现场,工人们在10米深的工作井下作业。

  深圳市盐田河入海口处的避风塘,为远近渔船躲避风浪之所。因其脏臭的水质,多年来一直为盐田居民所诟病。近几年,盐田区的“两会”代表和委员多次提交相关议案,呼吁对避风塘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今年初,盐田区人大甚至还就此召开一场询问会,责任单位现场向与会代表做出承诺:区工务局6月底前完成污水顶管工程,区环保与水务局随后进场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年底前完成所有工作。如今时间已过半,整治工程究竟进展如何,工程完工后能否彻底解决避风塘的脏臭问题呢?

  探因:避风塘池水缘何发臭

  避风塘分内塘和外塘,内塘水和盐田河水均经外塘流入近海。记者日前在避风塘调查发现,塘内池水呈黄绿色,浑浊不堪,岸边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水体散发的腥臭几十米外就能闻见,烈日暴晒后臭味愈发浓烈。

  据了解,避风塘水质近年来之所以每况愈下,根源在于周边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塘内,部分渔民随意丢弃海产品和生活垃圾等也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2005年,盐田区曾开展盐田河综合治理工程,对盐田河主干河道进行沿河截污。但由于内塘周边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建成的一座临时污水泵站后来又因种种原因关闭,导致避风塘片区污水没有出路,无法被正常收集至盐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追踪:地理环境复杂施工艰苦

  2008年,盐田区工务局设计了一条从盐田河东岸至23号泵站的污水管道,管道长557米,直径为1.2米。工程造价为830万元,于2009年2月进场施工。该污水管道建成后,可将盐田墟镇包括海鲜街及避风塘周边社区所产生的污水收纳入地下管道,同时为盐田坳、北山等片区发展预留污水排放管道。然而,这项旨在解决避风塘环境问题的顶管工程却一直拖延到现在仍未完工。

  工期一再拖延,问题就出在施工线路复杂的水文地理环境上面。据悉,工程动工半年后,顶管作业现场出现严重塌孔,施工单位因技术力量薄弱难以继续,最终选择退场。盐田区工务局被迫重新招标,新的施工单位于2010年7月再次进场施工。

  盐田区工务局一杨姓工程师告诉记者,管道所经区域为填海区,地下的石块、沙袋围堰等各种填埋物都会影响到顶管作业,潮汐带动的地下水位变化同样令施工时段断断续续。经过历时四年多的艰苦施工,这一污水顶管工程在多次延期后终于即将完工。据盐田区工务局透露,顶管工程近期正在进行闭水试验,将于8月底市水务集团现场验收后交付使用。

  展望:一池清水有望重现

  顶管工程的完工,但并不意味着避风塘就可一劳永逸地告别臭味。“建成的污水管道只能吸纳避风塘周边70%到80%的污水,靠近内塘的渔民新村等一些地方的污水还是直排入海的。”相关工程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7年,盐田区为实现盐田墟镇片区的污水集中收纳,开始实施污水系统完善改造工程。结果区工务局在进驻渔民新村施工时,因需要开挖村道遭到村民的激烈反对,最终只能放弃。目前该村有排洪和排污两条管道,都直接通到避风塘内塘。

  盐田区环保与水务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和2012年,盐田区先后对避风塘内塘和外塘进行了清淤,花费上百万元,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截污不力,污水直排入海。“按计划,今年在顶管工程竣工后将再次进场实施避风塘内塘综合整治工程,投资350万元,工期约为5个月。”

  据了解,这一综合整治工程将原来顶管工程中没有纳入污水收集系统的渔民新村片区、海鲜街二期及避风塘内塘东侧靠近塘边的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系统。同时组织对内塘进行清淤及海水循环置换,并对避风塘周边的环境进行美化治理,修建挡土墙,种植花草树木,从而使避风塘内塘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按上述规划,渔民新村等处污水直排的现象将得到遏制,避风塘有望重现一池清水。(记者 张君宇)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