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坐在楼梯上看书的孩子们。
上海每年大大小小的展览多如牛毛,如果要说能吸引老少妇孺集体出动的第一展,怕是非属上海书展不可。每年的八月,上海就有毒辣的太阳、剽悍的台风和温柔的书展,年年如斯,已经成为上海的一种习惯。今年是上海书展创办的第十年,从8月14日到20日,今年上海书展在内地书展首创了开全七天日夜场的先河。
最初只是局于一隅的图书订货会
上海书展就像是一场约会,是读者的,也是整个文化圈的,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心有灵犀地奔赴这里。
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专栏作家黄昱宁就说,每年排工作时间表,会先在八月的那一周做上记号,再往前倒推,排定新书的生产周期,计算有多少重头书能赶上这趟集——当然,难免也要提醒自己,务必把一年里最充沛的体力攒到八月。
她认为,上海书展是完全以普通读者为导向的,在其看来,称之为“与读者距离最近的书展”也不为过。而最让她心心念念的是一幅从第一届书展起就时常看到的场景:那些手里抱着刚买来新书的孩子们,等不及回家就一屁股坐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俄式大厦的大理石台阶上,读得狼吞虎咽。
很难想象,创办于1987年5月的上海图书交易会,最初只是局于一隅的沪版图书订货会。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阚宁辉说,2003年非典刚过,很多商业文化活动取消,所以当年暑期进行的一次全国图书订货会空前火爆,订货会尝试着向公众开放,零售成绩也很喜人,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决定在2004年创办上海书展,把面向读者零售确定为书展的主要功能。
7天的书展现场几乎天天爆满
很多参加过上海书展的人,都对书展上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排队购票、排队签售,人们还记得2007年8月19日,那天台风来袭,狂风骤雨,而就在这样的天气下,当天的入场人次和销售额均创新高,甚至出现门票卖断档的现象。为此,书展组委会临时决定在当天和第二天加开两个夜场,展会时间延长至晚10时。
今年7天的书展现场也是几乎天天都爆满,近年书展为缓解人流拥堵而撤销了一些查验通道,不少展台都是全开放的。
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说,一次他为《非常梅兰芳》签售,“本来我已经约定钱文忠来助阵,可是他们还不满足,提出邀请周立波,活动当天,我和周立波‘接龙’式表演《空城计》,京剧到了波波嘴里就有滑稽色彩了,引发现场大厅爆满,笑声不断。像这样为了推广文化而借力于通俗文艺的例子,在书展里屡见不鲜。”
寻找第一万零一种推广阅读的方法
莫言第一次讲“饺子与作家”的故事就是在2008年上海书展,一上台就申明自己不擅演讲的他,随后竟侃侃而谈了一个半小时。
2009年上海书展首设分会场,与上海书城、上海古籍书店艺术书坊、上海博库书城、大众书局和季风书园等大型连锁、品牌书店共建“区域分会场”,一城网和99读书人则开辟“网上分会场”,实现书展在场内和场外的互动。
阚宁辉说:“有人说,上海书展在用一万种方法推广阅读,而事实上,我们永远在寻找第一万零一种方法。”据了解,上海书展至今不向入场的本地和全国出版社收取场地费、摊位费和宣传费,大量的运营费用一开始完全是靠政府补贴,现在已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大部分费用。以去年为例,靠上海书展门票收入、广告和市场开发,加上企业赞助以及其他的收入,上海书展自身解决掉了三分之二的费用。
正如作家毛尖所说,这些老人小孩,让书展成了平民节日,他们可能减弱了书展的书卷气,但也平衡了它的商业气。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