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津城铁沿线建起百公里绿化带

2013年08月30日 17:01   来源:北京日报   高玉

  天津市的武清、宝坻、蓟县、西青几个区县,地处京津之间,是天津连接北京的交通要道。而这一区域也是天津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天津市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近年来,通过重点造林工程建设,这一区域沙化土地面积较十年前下降了近30%。

  高铁沿线绿起来

  经常乘坐京津高铁的旅客可能会发现,窗外的风景正逐渐绿起来。目前,天津市正在实施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至滨海新区段全长107公里两侧绿化带建设,新建提升改造沿线绿化200万平方米,形成一条从滨海新区到北京南站的绿色走廊。

  该工程在使沿线市民能欣赏到美景的同时,也使乘坐列车的乘客减少了视觉疲劳。花草、乔灌树木层次分明,植物群落错落有致,呈现出自然流畅、色彩缤纷的景观效果。

  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的绿化并不容易。由于干旱缺水,再加上京津城际穿过的地区沙化面积较多,造林成活率较低。如何使种植的树活下来?面对这一难题,武清区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先后研发了“高速公路造林保成活技术措施”、“大规格苗木造林保成活技术措施”等技术,提高了树木成活率。

  “我们通过多种技术,用生根粉、泡苗、地膜覆盖等综合配套造林措施,成功解决了高速两侧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高速公路绿化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高达96%以上。”武清区林业局副局长周俊启表示。

  “仅从2007年至2008年,武清区林业局就组织实施了京津塘、京津、京沪、津蓟4条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绿化总里程320.1公里,高标准造林1.83万亩,植树166.7万株。”周俊启说。

  近郊建生态休闲林区

  夏日的武清北运河郊野公园,树木林立,绿草茵茵,运河水声淙淙。游人漫步公园内,甚是惬意。来自天津河西区的刘文文正在草地上搭帐篷,她是全家自驾来郊野公园的。“先去了武清的佛罗伦萨小镇奥特莱斯购物,打算晚上在郊野公园宿营,周末来放松放松,亲近下自然。”

  北运河郊野公园两岸还修建了不少游船码头,运河里还有大小不一的数个岛屿,游人可以登岛观赏。在公园南侧,有人在河边垂钓,有人在岸边的树荫下徜徉,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田园风光,由于公园沿河而建,全长达15公里,游人虽然不少,却感受不到喧闹。

  这样的郊野公园在天津不止一处, 目前,北辰郊野公园、东丽郊野公园、西青郊野公园、津南郊野公园等正加快实施建设。到2020年,在津郊区县将建成16座郊野公园,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未来四年内,东丽、西青、北辰、津南环城四区加大成片林地、郊野公园的建设力度,将建成片林地18处,造林绿化面积2708公顷。

  天津市林业局局长张宗启表示,建设郊野公园是天津市“十二五”期间造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促进天津经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四年造林2万多公顷

  天津参与实施了四期“三北”防护林工程,今年已是五期工程的第三年。经过多年建设,天津市“三北”工程区的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田成方、林成网,为京津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武清区港北、西青区杨柳青、宝坻区青北等多处万亩以上的片林,十余条过境高速公路绿化带、外环线绿化带、津西北大型防风阻沙林带等重点造林工程建设,使沙化土地面积较十年前下降了近30%。

  据天津市林业局介绍,今年起至2015年底,天津市将在武清、宝坻、宁河三区县植树造林20563公顷,构筑北部平原生态防护林区。北部平原生态防护林区包括:武清区大部分地区及宝坻区潮白新河以西的平原地区。以宁河县全境、武清区大黄堡洼和上马台水库地区、宝坻区东部和南部的低洼地区为主形成的洼淀—湿地—水田地区。

  图为8月13日,一名农民从京津城际高铁一侧的防护林附近骑车通过。(记者 高玉)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袁霓)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