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丽天津:开源节流 用水大户每年省400万吨水

2013年09月02日 15:02   来源:每日新报   朱潇骁

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美丽天津的建设,不仅要山清水秀,更要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使资源得到合理化的利用。《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本市应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促进企业节水、农业节水和城市生活节水。到2016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控制在11立方米以下。近日,记者来到两个用水大户处,看看他们的节水新招。

  利用新技术年节水量12万吨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本市经济开发区的天津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生产酶制剂为主的工厂,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工业用水。近几年,工厂的年平均用水量达到了120万吨。诺维信生产工艺工程师李磊告诉记者,水资源对于像诺维信这种偏化工的企业尤为重要,化工厂对水的需求很大,如果水量不足,可能会直接面临停产。为了让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诺维信加大了科技的投资。2012年,诺维信启动了反渗透技术节水项目,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中,预计年底竣工,竣工后将实现年节水量12万吨。

  李磊带记者来到了厂区,半空中有一排排蓝色的金属管道和几个大型的类似熔炉的设备相连接。李磊告诉记者,这片区域就是正在建设的反渗透节水设施。反渗透节水,通俗地说,就是利用管道将工厂里的废水收集后,通过设备中的颗粒进行节流,将水中的杂质去除后再循环,用于设备的冷却等功能。“过去,工厂中的废水都是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的,如今,这种高新技术每个月可以给工厂节约上万吨水,这样算下来,一年就可以节约140多万元。”李磊自豪地说,整套反渗透节水设备投资540万元,按照设备处理废水的最大能力计算,公司几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

  开源又节流 每年能省400万吨水

  除了通过高新技术对工厂内部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外,一些企业也通过“开源”的方式,降低对单一水资源的使用,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天津石化公司是本市的用水大户,平均日用水量在7万吨左右。这些年,天津石化通过废水回用技术,使得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十几年来累计节约水约4200万吨,够天津近70万人使用。同时,天津石化还积极加大对淡化海水和市政中水的使用,减少对新鲜水源的占用。

  记者在炼油污水回用车间看到,设备正在对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通过过滤、消毒等一系列工序,先前毫无用武之地的工业废水流进了锅炉区,用作锅炉区的工业补水。天津石化生产部总管张琳告诉记者,不同厂区产生的废水水质不同,应该分类处理,目前,除了炼油污水回用给锅炉区外,化工区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会用作设备冷却等用途。目前,工厂正在积极建设乙烯区的污水回用装置,将更多的工业废水“变废为宝”。

  在“节流”的同时,天津石化也在积极探索多种水源途径,生产部高级专家李晨光说,公司计划投入3000万元,实施化学水系统整合,扩大淡化海水应用,预计可实现每年节约新鲜水源400万吨。此外,还将扩大市政中水的使用,实现“近零新鲜水”消耗,力争明年将不再使用滦河水作为工业用水,将清洁的水资源还给津门百姓。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