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调产业秩序用资金扶持 促光伏产业发展

2013年09月04日 09:25   来源:新华日报   邵生余

图为全省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徐州协鑫光伏电站。余萍摄 


    虽然中欧光伏价格承诺方案的实施给了人们积极的心理预期,国内光伏市场已有起色,但这一产业90%以上市场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地区,未来走势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迫使人们不得不静下心来,作出理性的反思和研判。
    
    价格承诺如何落地?企业心中无底
    
    就在国内光伏企业纷纷厉兵秣马准备重返欧洲市场之际,一些业内人士有了新的担忧。
    
    海润光伏科技副总裁李红波算了一笔账,按照价格承诺方案,中国光伏出口欧盟最低价为0.56欧元/瓦,事实上,我国的光伏生产成本已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相差无几,而这些国家地区出口欧盟的价格可以是0.53欧元/瓦甚至0.52欧元/瓦,欧盟进口商很可能把采购订单下给中国以外的供应商。
    
    苏州阿特斯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有着同样的担忧:“你定的价格是0.56欧元/瓦,欧盟消费者凭什么非要你的货不可?”
    
     8月6日价格承诺方案实施以来,我省几乎还没有光伏企业拿到欧盟新订单。张含冰告诉记者,“我们只是小批量发点货,探探路,看看新机制下出口欧盟的路该怎么走。”
    
    一位业内人士坦承,价格承诺短期是利好,长期却未必。这段时间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基本上属于前期没完工的项目,而价格承诺到底效果如何,就看能不能接到新订单。“拿0.56欧元/瓦的价格和其他国家竞争,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给进口商0.06欧元佣金,与竞争对手价格拉平;一是把我们的光伏产品拿到第三国‘兜一圈’,再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口欧盟——而这两种做法,都让价格承诺失去了实际意义。”
    
    一天纯利几百万,未向“第二高峰”切换
    
    光伏产业起落兴衰,对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刻启示是,产业发展要努力做到有序可持续,切忌一哄而上。
    
    “2010年光伏业达到鼎盛期,我们公司一天的纯利润就是500多万元。”高佳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永铭说,那时常有买家拿钱在公司等着提货。
    
    差不多就在那段时间,无锡尚品太阳能从纺织、印染业一脚跨入了光伏业。公司副总经理詹启江说,新项目上马投资几亿元,一两年就收回来了,“把产业链拉长、新设备安装到位不久,国际市场就变脸了,结果,新厂房、新仪器设备闲置一年多。”
    
    “前几年的光伏行业,进入门槛太低了,只要有钱,差不多谁都能搞,而且,有产品出来就能赚到钱。”业内人士说。投资者的冲动,导致产能过剩、竞争无序。加上国外需求锐减、贸易保护的双重挤压,仅仅几年,国内光伏业迅速从巅峰跌落,硅材料、光伏组件价格一泻千里,石英砂从每吨300多万元跌至现在的十六七万元,电池片外销价从每片24.5元变成了6元左右,“好日子”难再。
    
    光伏的明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秩序。
    
    “产业发展,有‘野蛮式扩张’和‘精细化扩张’两个高峰期,前者是发展初期因高利润一哄而上,后者是产业成熟后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实现从第一个高峰到第二个高峰的切换,主要靠市场推动,政府应在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多有作为。
    
    光伏企业第一难:缺钱难倒英雄汉
    
    眼下,光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前几年光伏出口行情火爆,回款快,银行抢着放贷。现在,光伏企业是很难拿到新贷款的,有的银行还搞提前收贷。
    
    “前些日子,我们公司被银行收走近20亿元。公司账上现在虽有十几个亿,但不敢用呐——担心哪天银行突然又来收贷。”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承担的是双重成本,一边是十几个亿资金搁置,增加财务成本;一边要向基金公司融资,多支付几个甚至十来个点的融资成本。
    
    国内应用市场的开启,让我国光伏产能有了新消纳渠道,而从向国外卖光伏产品转到国内建光伏电站,同样绕不开资金难题。
    
    以国内光伏发电领先的无锡振发新能源为例。企业前不久在甘肃金昌建成并网的1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约10亿元,设计年发电能力1.7亿度。公司副总经理钱仲炎说,公司创新发明对日跟踪技术,曾创下日发电86度的最高记录,但正常发电情况下,再考虑天气条件等因素,按照西部地区上网电价1度电1元计算,收回投资也要6-8年,“漫长的投资回报期很难让银行动心”。
    
    专家表示,作为可再生能源,光伏太阳能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欧盟调整光伏补助政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受制于电网的承载能力。如今,电网瓶颈消除,下一步可能迎来建造屋顶电站的机遇,其补贴政策也由补发电改成了补用电。“对我国而言,关键是形成有序的光伏产业环境,有效加大国内市场应用,特别是,要变普惠政策为扶持重点企业,激励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武学佳)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