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寻找青海最美城镇 碾伯:湟水河畔一颗璀璨明珠

2013年09月05日 15:19   来源:西海都市报   
    在青海,有一条和黄河一起滋润着东部谷地的河流,那就是湟水河。在湟水河的哺育下,河湟谷地绿树成荫。北宋李远在《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间以松篁(篁概指灌木),宛如荆楚(江南地区)。羌人多筑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

    当湟水河流经河湟谷地时,她在乐都深情地回望,蕴育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碾伯。这座位于湟水河畔的小镇是乐都城区所在地,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原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河湟文化。走进碾伯,你会发现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

    翻看碾伯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开始,历朝历代的典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乐都被誉为“河湟地区文化大县”,最好的佐证便是曾经培育出诸多河湟名士的凤山书院。何泽著,这位曾在碾伯任职不足十年的知县,开乐都教育之先河,可谓功不可没。何泽著重视教育,乾隆二十四年,他在县文庙之侧创建书院。

    湟流在前,凤山在后。地处这样一处风水宝地的凤山书院,与从书院走出的众多文生秀士一起,对“人杰地灵”一词作了最好的诠释。当我们历数从凤山书院走出的举人、贡生时,许润、吴栻、傅化鹏、谢善述等名字,在河湟地区都流芳千古。

    吴栻这位清代时期的青海诗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生于乐都的一个贫寒人家。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6岁便考中秀才。但是,命运之神并没有青睐他,在仕途上他一无所获,一生只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具有边塞诗的真味,感情豪放,是我省著名诗人之一。类似吴栻这样的文人,对碾伯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碾伯的文化传承,与它的地理位置也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交通要道,这里成为了青海早期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之地。

    据著名学者李文实先生考证,乐都是由“洛都”“落都”等名称改译而来,属于古羌语,意思是“沟口”。也就是说,今天碾伯镇所在的地方是在两条沟的出口上,是军事要冲。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客商脚户在这里留下了人生的足迹。也许,正是因地理位置重要,决定了碾伯悠久、厚重的历史。

    今天的碾伯,甩开步伐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给这座小镇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碾伯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地、县关于“撤地设市”“撤县设区”的工作部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布局,全镇上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领推动全镇工作的抓手,作为全镇的重点和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做了大量的前期性、基础性工作。与此同时,两大班子领头人,保增收,力求壮大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惠民生,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保稳定,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转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碾伯镇显得活力无限。

    碾伯,正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在打造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中展翅腾飞。

    人杰地灵话碾伯

    碾伯镇位于乐都城区,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早在四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近年来,碾伯镇在乐都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实施“抓城建、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水平,第二、三产业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取得重要进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201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62元,同比增长20%。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魅力碾伯】

    碾伯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区位优势独特。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邮电、通信事业发达,电力资源充裕,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

    碾伯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大蒜、长辣椒、沙果子、软儿梨等农产品闻名全省。如今,碾伯镇加大特色种植业方面的投入,油桃、雪桃、葡萄、大樱桃、人参果等名贵水果落户当地,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随着假日经济的悄然兴起,碾伯镇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小经营开拓大市场,小投入获取大回报。在“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中,碾伯镇率先成立“农家乐”协会,以特有的文化底蕴、河湟民俗、自然生态、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为依托,拓宽增收渠道、带动农民致富,“农家乐”成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文化碾伯】

    碾伯镇作为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三老赵宽碑、南凉古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是碾伯独有的民间习俗,它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所营造的喜庆吉祥的氛围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来寺珍藏的“水陆佛像画”,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早在1966年,中国文物局就将这一壁画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集我国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题材之内容的一种创作形式;闻名省内的“亭子”、高跷、“竹马子”等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一绝,它们是社火中的重头戏,也是乐都社火中最优秀、最有艺术价值的节目。(谢彩英 整理)

    

(责任编辑:武学佳)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娑⑺囬悽绋挎瀬鐎广儱顦粈瀣亜閹哄秶鍔嶆い鏂挎喘濮婄粯鎷呴崨濠呯闂佺ǹ绨洪崐婵嗙暦閻㈠憡鏅濋柍褜鍓熼崺銉﹀緞閹邦剦娼婇梺缁樶缚閺佺ǹ岣挎径鎰拻濞达絿枪椤ュ繘鏌涚€n亝顥㈢€规洘濞婃俊鐑藉Ψ鎼淬垻娲寸€规洏鍔庨埀顒佺⊕鑿ら柟閿嬫そ濮婃椽宕ㄦ繝鍌氼潓閻庢鍠栭悥濂哥嵁閸℃稑閱囬柕澶涘閸樼敻姊洪崨濠傚鐎殿喖鐖奸獮鎴︽晲閸モ晝锛滃銈嗘閸嬫劖鏅堕敂閿亾鐟欏嫭绀€鐎规洦鍓熼崺銉﹀緞婵炵偓鐎婚棅顐㈡搐濞撮妲愰敃鈧埞鎴︽晬閸曨偂鏉梺绋匡攻閻楃娀骞冭椤㈡﹢鎮╅懠顒傜摌濠电偛顕慨鎾敄閸涙潙绀勯柣妯肩帛閻撳繘鏌涢锝囩畺鐎瑰憡绻勯惀顏堝箚瑜嬮崑銏ゆ煛瀹€鈧崰鏍嵁韫囨洑娌柣锝呰嫰鐢潡姊虹拠鎻掝劉闁绘棏鍓熼獮蹇涙晸閿燂拷
商务进行时
涓浗缁忔祹缃戠増鏉冨強鍏嶈矗澹版槑锛�
1銆佸嚒鏈綉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缁忔祹缃戔€� 鎴栤€滄潵婧愶細缁忔祹鏃ユ姤-涓浗缁忔祹缃戔€濈殑鎵€鏈変綔鍝侊紝鐗堟潈鍧囧睘浜�
銆€ 涓浗缁忔祹缃戯紙鏈綉鍙︽湁澹版槑鐨勯櫎澶栵級锛涙湭缁忔湰缃戞巿鏉冿紝浠讳綍鍗曚綅鍙婁釜浜轰笉寰楄浆杞姐€佹憳缂栨垨浠ュ叾瀹�
銆€ 鏂瑰紡浣跨敤涓婅堪浣滃搧锛涘凡缁忎笌鏈綉绛剧讲鐩稿叧鎺堟潈浣跨敤鍗忚鐨勫崟浣嶅強涓汉锛屽簲娉ㄦ剰璇ョ瓑浣滃搧涓槸鍚︽湁
銆€ 鐩稿簲鐨勬巿鏉冧娇鐢ㄩ檺鍒跺0鏄庯紝涓嶅緱杩濆弽璇ョ瓑闄愬埗澹版槑锛屼笖鍦ㄦ巿鏉冭寖鍥村唴浣跨敤鏃跺簲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
銆€ 缁忔祹缃戔€濇垨鈥滄潵婧愶細缁忔祹鏃ユ姤-涓浗缁忔祹缃戔€濄€傝繚鍙嶅墠杩板0鏄庤€咃紝鏈綉灏嗚拷绌跺叾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
2銆佹湰缃戞墍鏈夌殑鍥剧墖浣滃搧涓紝鍗充娇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缁忔祹缃戔€濆強/鎴栨爣鏈夆€滀腑鍥界粡娴庣綉(www.ce.cn)鈥�
銆€ 姘村嵃锛屼絾骞朵笉浠h〃鏈綉瀵硅绛夊浘鐗囦綔鍝佷韩鏈夎鍙粬浜轰娇鐢ㄧ殑鏉冨埄锛涘凡缁忎笌鏈綉绛剧讲鐩稿叧鎺堟潈浣跨敤
銆€ 鍗忚鐨勫崟浣嶅強涓汉锛屼粎鏈夋潈鍦ㄦ巿鏉冭寖鍥村唴浣跨敤璇ョ瓑鍥剧墖涓槑纭敞鏄庘€滀腑鍥界粡娴庣綉璁拌€匵XX鎽勨€濇垨
銆€ 鈥滅粡娴庢棩鎶ョぞ-涓浗缁忔祹缃戣鑰匵XX鎽勨€濈殑鍥剧墖浣滃搧锛屽惁鍒欙紝涓€鍒囦笉鍒╁悗鏋滆嚜琛屾壙鎷呫€�
3銆佸嚒鏈綉娉ㄦ槑 鈥滄潵婧愶細XXX锛堥潪涓浗缁忔祹缃戯級鈥� 鐨勪綔鍝侊紝鍧囪浆杞借嚜鍏跺畠濯掍綋锛岃浆杞界洰鐨勫湪浜庝紶閫掓洿
銆€ 澶氫俊鎭紝骞朵笉浠h〃鏈綉璧炲悓鍏惰鐐瑰拰瀵瑰叾鐪熷疄鎬ц礋璐c€�
4銆佸鍥犱綔鍝佸唴瀹广€佺増鏉冨拰鍏跺畠闂闇€瑕佸悓鏈綉鑱旂郴鐨勶紝璇峰湪30鏃ュ唴杩涜銆�

鈥� 缃戠珯鎬绘満锛�010-81025111 鏈夊叧浣滃搧鐗堟潈浜嬪疁璇疯仈绯伙細010-81025135 閭锛�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