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由康维海提供)
从今年起至2020年实施的青海省水电移民“百村万户小康新村工程”,将惠及国家核定我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2091户51855人,约占全省农牧民人口总数的2.6%。
———这是省国土资源厅、省移民安置局为大力推动我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电站顺利建设,支持我省水电移民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移民盐碱化庄廓改造、移民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项新决定。
我省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始于1979年龙羊峡水库移民的搬迁。截至2012年年底,已建成的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尼那、拉西瓦、康扬、直岗拉卡、苏只水电站和在建的积石峡、羊曲、黄丰、班多、大河家、炳灵等水电站水库淹没和影响主要涉及3个州(地)、9个县、3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生产安置13268户、57383人,其中搬迁安置10985户、47640人。到2030年前后,我省将产生10万名左右的水电工程移民。
我省以黄河上游水电站开发建设为主的全省水电站建设工程项目中所产生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往往是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产生活用水方便的河谷地带,搬迁到沿岸的干旱缺水、荒滩荒地的高台地上。搬迁后所居住的地方多为盐碱化严重的荒原坡地,再加上农田浇水浸蚀等原因,农田及庄廓屋舍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每户移民家庭的院墙房屋每过几年就被盐碱侵蚀成危墙危房而不能居住,必须要重新修复建设,给广大移民群众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负担十分巨大,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严重阻碍了其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进而严重制约了库区整个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安居才能乐业。为此,省移民安置局和各地政府及移民安置部门首先帮助改造移民危旧房。从2010年采取统一规划、移民群众自主建设的管理模式,开展庄廓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统筹各类惠农资金向移民安置区试点村倾斜,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每户补助4—6万元用于改善移民居住条件。近三年投入1.35亿元,对全省1214户移民危旧房改造,使库区和水电移民安置区盐碱化侵蚀等原因造成的危旧房屋得到改造和重建,促进了移民生活水平提高。
在此基础上,省移民安置局决定从今年开始,积极支持近万户移民进行危旧房改造。原则上建设二层楼房,建筑面积每户不小于120平方米,对于因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只能建设平房的,设计建筑面积每户不小于90平方米,同时对围墙、大门进行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移民自筹、地方政府配套、库区基金补助。
另外,还将加强移民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移民种植、养殖、餐饮和运输等技能的培训,对自主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给予培训费用90%的补助。加强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引导移民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高原生态养殖和家庭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资金帮扶,对发展产业项目的实施贷款贴息补助等支持措施,逐步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据介绍,近年来,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我省加强移民区村庄建设,努力为移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共下达投资6.22亿元,主要用于移民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向民生和遗留问题处理项目倾斜,同时稳步推进了移民群众住房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工程。2011-2012年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的同时,捆绑各类资金30657.214万元在海南州、黄南州、海东市实施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补助项目,实施了房屋改造、购置农机具、发展养殖业、引进优良籽种等项目,给移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经2011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至 2011年年底,全省享受后期扶持政策的移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达到或超过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2012年11月份,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督导组对我省自2006年以来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督导组认为:“青海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特别在库区基金的征收、移民危旧房改造和移民收入增长幅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发挥地方优势,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大力改善移民住房条件,积极打造移民新村建设上成为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的一个亮点”。
据了解,省移民安置部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移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完善移民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相对集中的要求,把移民危旧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合理编制建设规划,整村推进移民住宅建设,改善移民居住条件,加强村社环境整治,搞好绿化美化,整修村内院墙,建设清洁厕所、集中排水沟渠,改善公共环境。采取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办法,加强农村图书室、综合服务室、村民活动小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为移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武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