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2%受访者不愿意延迟退休 称压力大吃不消

2013年09月06日 11:25   来源:新民网   

  据劳动报报道,上周,劳动报官网发起一项“你是否愿意延迟退休”的调查,截至发稿,共有2357人次参与,结果显示:92%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延迟退休。更有读者电话涌入劳动报热线,一再表达“一线职工已经太累太累”,希望记者“千万要把我们老百姓的声音传达上去”。

  调查显示:逾九成受访者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意见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就养老改革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清华专家团队建议2015年后开始延迟男女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到2030年前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将延迟至65岁,以此弥补2万亿元养老金缺口。

  虽然此方案只是众多提案中的一件,但遭到了最强烈的抵制。在劳动报官网发起的调查中,有92%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延迟退休,1%的受访者愿意延迟2年退休,6%的受访者愿意延迟5年退休,另有1%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愿意,就一直做下去”。

  对于有人选择愿意延迟退休,有网友评论道:“只有两类人不想退休,一是领导,退了啥都没了会失落;二是闲差,反正工作压力不大,退休后毕竟收入少了。而累死累活的职员、工人,才不要延迟退休。”

  还有网友指出养老改革不该“上面说了算”,应该多听民意:“感谢劳动报给了我们这些‘下面人’说话的机会。双轨制的问题没有解决,是因为政策是由上面那些退休后将拿高薪的人制定的,我们不认可。关于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应该听全民声音,然后再去制定政策。”

  在投票上线当日,就有读者致电本报,向记者焦急询问:“国家要延迟退休了吗?”记者表示,这只是清华团队的方案,国家还在采集意见。

  这位读者的声音立即放松不少,他告诉记者,单位有三十多位老同志,工作了一辈子,就盼望着60岁退休,“他们不懂上网,不懂打字,打了几十个电话委托我到劳动报网站上投票。我投好还不放心,决定给你们打个电话确认一下。”

  他一再向记者表示:“千万要把我们老百姓的声音传达上去啊!”

  声音1:压力大吃不消不公平

  大量网友留言表达不愿延迟退休的理由,其中“压力大”、“吃不消”、“不公平”占据最大多数。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到了40岁以上找工作就非常困难了,那时我们背负着很多的责任,孩子正需要培养、老人正需要照顾,如果国家还要延长退休的年龄,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而特殊产业工人尤为反对延迟退休。一位网友写了一段长留言:“我今年51岁,是上海再就业职工。1981年参加工作,在漂染行业工作了25年多,期间在高温高压车间‘翻三班、翻二班’15年以上,吃进的化纤染料和化纤纤维不计其数,目睹老单位多位染色老师傅临近退休都身患绝症去世,没享受特殊工种提前养老福利,延迟退休对我们这些199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特殊产业工人是不公平的!”

  有网友情绪激烈道:“生活在天堂里的老爷们,你们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生活在最下层劳工的死活。”

  也有网友理性分析道:“工作到大龄年限,就会进入就业困难期,延迟退休对于员工自身而言是过度消耗,对于企业而言效率也会倒退。另一方面,中国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再延迟退休,不利于青年人就业和岗位竞争。”

  声音2:养老金缺口不应由百姓买单

  对于清华团队提出的养老金缺口达2万亿元,延迟领取养老金为大势所趋。网友表示这是舍本求末,解决养老金双轨制才是问题关键。

  “养老金为什么要设计成双轨制?如果这个‘不缴只拿’的黑洞不解决,以后老百姓是不是还要延长退休,直到做死?”

  “先解决养老双轨制的问题吧!搞了那么几年的试点都没有什么变化,毕竟是割自己的肉———心痛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以后一个月拿多少钱?普通企业单位退休职工每月又拿多少钱?同样是公民,这样公平吗?解决好了养老双轨制的问题,再来谈延迟退休吧!”

  还有网友给这笔缺口想办法。“尽快实行养老金并轨,并且缩小公务员队伍,缩减三公经费,才是上策。”“解决贪腐问题,把充公的款项注入养老金缺口。”“如果真的缺口无法弥补,国家应该从税收方面统筹安排,而不是让老百姓买单。”

  声音3:退休政策应让劳资双方决定

  在一边倒的反对延迟退休声音中,也有部分网友发出另一种声音———退休年龄应该弹性,应该让劳资双方双向决定。

  一位网友写道:“我认为可以给劳资双方双向决定的权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到了退休年龄,肯定会选择退下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有能力继续从事工作,用人单位也愿意留用,那么随便他(她)工作几年,都是自己签订的合同。所以,法律只要规定一个最低退休年龄即可。这样能保证社会绝大所数人的利益。至于其他,我觉得政府还是放权比较好!”

  还有网友提出:“退休年龄应该定在一个区间,而非一刀切。每个人的生理状况、精神状态、工作能力都不尽相同,确定退休年龄最关键的是看他还能否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