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西宁1月16日讯(记者马玉宏、通讯员石晶)以昆仑文化、藏文化、河湟文化、彩虹故乡的传说和羊皮筏子的故事等组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高原文化。如何将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青海从基础建设抓起,以引导、鼓励、推介的方式,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艺术生产、政策扶持文艺演出团体等,促使文化建设特色突出、精彩纷呈。
实施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落实国家预算内投资4269万元,藏区县级新华书店新建、改造项目开始实施,党报党刊设备购置、藏区新华书店流动售书车采购计划已编制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140个乡镇文化站和3170个村级服务点设备招标采购、安装调试和全省33个县支中心数字图书馆的安装、培训工作。1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毕,已建成的140个站点集中配发了开展业务所需的设备器材。文化进社区工程对西宁市102个社区800余名文化带头人、文化专干、社区文化辅导员进行了培训,同时配发了音箱设备、数码产品、道具、服装、乐器等,在海东、黄南、海南、海北等多民族聚居地实施了相应文化进社区项目。总投资3514万元的农(牧)家书屋工程,新建农(牧)家书屋1757家,已全部完成各类图书、书柜等配送工程。县级“两馆”维修改造工程,平安、兴海、河南、杂多、马沁等12个县已结合各自实际,编制完成维修改造方案,正在抓紧实施。
艺术生产保持旺盛势头,编制完成《青海省“十二五”舞台艺术创作规划》。评选京剧《血沃芳草》、平弦戏《未婚妈妈》、青海经典花儿歌舞诗《山水相依花儿情》、小剧场话剧《毛泽东又回来了》等4台剧目为2011年度重点剧目,民族歌舞《风从青海来》等5台剧目为扶持剧目。指导藏戏《松赞干布》等7台剧目的创作和修改,目前已有5台剧目搬上舞台。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已在省内外演出406场,并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编排的民族歌舞《热贡神韵》入选国家舞台艺术资助剧目;大型话剧《情满玉树》已在北京、上海、广西、四川等地以及省内演出103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京剧《血沃芳草》入选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优秀奖。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群舞《脚步》荣获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族表演三等奖。组织策划完成了青海作为“主宾省”参与厦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系列演出活动,受到好评。截止10月底,全省文艺团体演出场次2081场,观众272.45万人次,收入672.52万元。
文化产业实力日益凸显。在下达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企业、示范户文化产业扶持资金1360万元进行重点扶持的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首批扶持贷款8274万元。命名西宁宝光金银首饰实业总公司等23家单位为第三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宁妙莲工艺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祁连县祁连山黑河奇石园等4家单位为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加羊卓玛和大手印手工皮雕艺术工作室为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户。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青洽会、第六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各大型展会活动,各类工艺品销售额近450万元,订货、签约金额4680多万元。青海唐蕃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青洽会上,与澳大利亚mmp集团签订了民族工艺品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计划投资项目达700万美元,成为青海工业美术行业企业在历届展会中签订的最大一笔订单。在文化部支持和青海文化厅的积极争取下,国内30家重点动漫企业联手帮扶青海动漫事业发展,其中15家企业已于省民族语动漫发展中心签订了为期3年的无偿帮扶计划协议,帮扶资金总额达460余万元。同时,还组织举办了全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文化产业知识讲座、文化产业投融资培训、青海国家级藏毯设计编制研修班等,累计培训人数达310人(次)。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