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以技术带项目 加速产业升级

2012年02月06日 13: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贵阳2月6日讯(记者王新伟、通讯员吴秉泽)由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主办的贵州产业试点论坛——大龙园区实践(模式)研讨会日前在贵阳举行,该省相关专家学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于1999年设立,地处铜仁市玉屏县,紧挨湖南省,是贵州省“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以火电、锰、铁合金及其深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

    去年,在“工业强省”战略推动下,大龙经济开发区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年引进企业36家,签约资金220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5.7%。

    据铜仁市人民政府市长介绍,大龙经济开发区在融资建设和招商方式、产业耦合和循环利用、承接产业转移、产城一体化、打造工业梯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其他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龙经济开发区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工业强省”战略的正确性,大龙的成功也说明了在没有大的资源基础、大的市场的条件下,只要规划得当、科学发展,同样能办好工业。

    与会专家还就大龙经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要节约土地资源;二是注重软环境打造,抓好园区管理者、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三是科学规划,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四是以技术引进来带动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企业引进,从而扩大招商引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徐晶慧)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