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杜鹰:贵州尽快富裕是国家兴旺发达标志

2012年02月14日 13: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4日讯(记者王新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贵州发展这篇文章不再是西南一域的“小开本”,而成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大部头”。2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发2号文件最重要的表述是指出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使贵州尽快富裕起来,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缩小与全国差距的一个重要的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国发2号文件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其中要求明确,“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贵州小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杜鹰说,贵州加快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是加快贵州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贵州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也是保护好两江上游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杜鹰表示,如果说西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就可以说,贵州是短板里的短板,如果贵州不能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贵州不能实现全面小康,那么西部就不能说是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就不能说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是,贵州的贫穷是富饶的贫穷,是还没有发展起来的贫穷,完全有条件发展起来。只要贵州把后发优势发挥出来,不仅能加快发展,而且对于促进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鹰说,贵州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说贵州穷,主要是在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这些少数民族所在的地方,所以加快贵州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贵州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贵州地处珠江、长江的上游,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份,生态脆弱。贵州一方面经济发展任务重,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也很重,这是双重的压力。中央出台这个文件,也考量了要妥善解决好这些矛盾。

    杜鹰认为,客观分析,贵州拥有后发赶超的厚实基础。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面临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初步形成了带动能力较强的黔中经济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正处在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只要坚持苦干实干,再加上中央的大力支持,各省市有力的支持,贵州一定能够打好翻身仗。

    一组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贵州正在努力创造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历史的“贵州速度”,坚持“赶”与“转”,奋力实现“好”与“快”:2011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增加1000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100亿元,增加1914亿元,增长60%,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为近20年来最高。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贵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21.5%,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5.5%。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亿元,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贵州启动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2011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贵州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066公里,新开和加密航线34条,新增通航城市8个;开工建设2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解决了3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去年贵州省投资650亿元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比2010年多增6.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分别实际增长12%和15%。

(责任编辑:徐晶慧)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