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县: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三大强县"

2012年06月18日 13: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王新伟、通讯员戴金杉
    走进贵州石阡,百业俱兴;感受贵州石阡,欣欣向荣。

    走进思剑高速建设工地,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感受夜郎风情街,霓虹闪烁,柳絮飘飞,洽似秦淮新风。远看工业园区,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

    近年来,石阡县依托资源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以“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现代农业化”为主攻方向,抢抓国家实施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攻坚战略机遇,倾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大县、旅游大县”,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提速、提升。

    石阡历史悠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红二?六军团旧址等。1992年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为革命老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仡佬毛龙、说春。

    石阡资源富集。有世界少有、国内独具,出水量达22311吨/天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有面积居贵州省第二,获“贵州三大名茶”的28.5万亩茶叶资源;有储量2亿多立方,4个品种符合国家检验A类装饰材料标准的大理石类石材资源;有、温泉、夜郎古城、千年古寨楼上、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等立体旅游资源。

    如何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结合起来,石阡县委、县政府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大县”重要内容。

    2007年,石阡制定了“用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生态建设发展战略,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茶产业的组织、扶持、奖励、贴息等,促进全县茶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到28.5万亩,跃居贵州省第二。

    同时,烤烟、生态牲畜业等传统产业得到推进,核桃、水蜜桃、油茶、中药材等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实现突破。

    要实现提速转型,要冲出经济洼地,仅靠发展生态农业是不够的。怎么办?只有大力发展工业。然而,大力发展工业又是乎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石阡县委县政府对此作了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制定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工业的举措——“围农兴工”发展营养健康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于是,石阡在深入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将14.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规划为“营养健康产业区”和“建材及轻型加工产业区”,按照“一园两区”格局进行建设。

    在“营养健康产业区”,成功引进了贵州南天农业、石阡穗香粮油、遵义古耕农牧等涉农企业以及矿泉水、白酒等企业入驻。在“建材及轻型加工产业区”,也是结合石阡当地石材资源优势,引进几乎无污染的石材加工企业入驻。既加快了工业发展,又保住了青山绿水。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何打响旅游大县品牌?石阡明确了“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的建设目标,并制定了“以温泉文化旅游为龙头,以夜郎古城和乡村旅游为两翼”的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优势,投入6000多万元,对城南温泉进行了改造。整合资金上亿元,对尧上民民族文化村、楼上千年古寨等乡村旅游景点景区进行打造。投入5000多万元,并拉动民间投入1亿多元,打造了夜郎风情街及“一江两岸”工程,让石阡龙川河畔有了秦淮河畔的风采。

    旅游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打破交通“瓶颈”。由此,石阡开工建设了思剑高速公路,完成了江口经石阡至瓮安高速公路项目工可编制等前期工作;完善了全县站场、桥梁、渡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42公里,形成了通达农村公路网络。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打造,全县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亿元。

    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丰富的文化,才是“民富县强”的根本。

    石阡在开拓创新中做好保护与传承两篇大文章,搭建传承平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在保护方面,该县投资200多万元,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及其古建筑群进行维修。投入200万元搬迁了“红军二六军团纪念馆”,并丰富了纪念馆的内容。恢复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和启灵桥。同时,县文广局还成立了文化普查队,深入乡村对全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县建设局成立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组,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搜集、整理。

    在传承方面,为及时抢救石阡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县在做好资源信息普查的基础上,对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

    经过挖掘、整理、打造,2005年,《石阡木偶戏》、《仡佬毛龙》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说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茶灯》、《悄悄年》、《仡佬丧葬习俗》,相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石阡木偶戏老艺人傅正华、饶世光被国家文化部明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县委、县政府还筹资5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县文化活动中心,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一个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全县18乡镇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33个,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人民学习先进文化、传承先进文化的积极性。

    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石阡,围绕着仡佬民族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日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文化大县的品牌日渐响亮。“文化大县”必将成为石阡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跨越的最具实力的品牌。(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新伟、通讯员戴金杉)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