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末掀起"地王"浪潮 土地市场调控力度或加大

2012年12月26日 15: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进入年末,土地市场供需两旺,市场交易迅速升温。据统计,11月27日到12月7日,有7个城市的“地王”纪录被刷新。此后不久,上海等地再次出现高价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威旺置业有限公司以56.8亿元竞得海门路55号地块,成为2012年全国新总价地王。针对“地王”浪潮,国土部对住宅用地单幅出让面积做出限定,业内人士认为,若严格执行此规定,明年土地市场的“地王”数量将大为减少。

 

    各地地王屡被刷新

 

    12月12日:上海徐汇区漕河经商务区成新贵

 

    临近年尾,国内土地市场异常活跃,地王纪录频被刷新。12月12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网站挂出的最新出让公告显示,万科、绿地、玖致酒店管理以及广州港捷企业管理四家公司,当日以起始总价54.3亿元(每平方米约为11000元)联合投得上海徐汇区漕河经商务区地皮。

    在短短两个月内,便刷新上一任的上海总价地王保利的纪录,成为新地王。 >>>详细

 

    12月21日:万科地产首次进军南宁拿下"总价地王" 逾30亿元

 

    4块位于南宁市厢竹大道东侧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在广州举行了竞价转让。据悉,万科地产等3家公司分别拿下了这4块土地,其中一块土地出让总价约18亿元,成为南宁今年的“总价地王”。这也是国内地产“大哥”万科首次在南宁拿地。业内人士分析,万科的到来有助于提高南宁住宅开发的品质,从拿地的楼面地价看,引发周边房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 >>>详细

 

    12月26日:全国总价地王被刷新 上海海门路地块56.8亿成交

 

    2012年还剩下最后一周,上海的土地市场又将迎来一个成交小热潮。据统计,本周共有5幅经营性用地出让,出让面积26.95万平方米,起始出让金总额78.04亿元。经过多轮竟拍,最终海门路55号地块被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联合威旺置业以56.8亿元竞得,成为上海2012年新地王。 >>>详细

 

    地王出现抬高房价预期

 

    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昨天(18日)公布的数字显示,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53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创年内新高。前3季度住宅地价环比增幅逐季也略有回升。最近,随着一些城市地王的出现,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在增强。 >>>详细

 

    调控力度或加大

 

    "地王"频现催楼市回暖 专家:关键在政策执行

 

    面对“地王”,国土部击出铁拳,就这套动作的有效性来看,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分析认为,关键在于政府的执行。胡景晖表示,“地王”本身并不会对楼市带来过多直接影响,但它的存在会对人们的购房预期产生影响,这会间接推高房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土部这次对“地王”有针对性的重拳出击是积极的。但值得反思的是,过去也不乏类似政策,但最后往往流于形式,要想真正消除“地王”,恐怕最关键的还在于执行。 >>>详细

 

    土地市场或成重点调控对象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楼市呈现回暖之际,土地市场的火爆无疑增加了市场的看涨情绪,而国土局的表态正有“泼冷水”和预警之意。如果土地市场明年继续升温,定将成为政府调控的重点对象。  >>>详细

 

    反弹压力犹在调控不能放松

 

    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市场的回暖并不可怕。正常回暖既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增长,也可以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避免市场长期遇冷后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但是,一线城市和大型房企具有风向标作用。当此楼市调控敏感期,“地王”频出可能对市场起到不良的示范效应,影响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大局。

 

    国土资源部近日再度伸出调控之手。其最新思路是,“进一步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区分不同城市,平抑土地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要求各地要采取分割出让、综合竞标、配建竞标、提高付款难度等方式,避免出现“地王”。

 

    “如果土地市场异动增加,可能会导致更严厉的政策出台”,顾永超分析说。杨红旭则认为,应该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房价今年下半年开始涨了,明年如果说没有政策那么将继续涨,涨了一年甚至一年半之后,累加的涨幅就会比较可观,百姓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按照这个房价的态势,明年应该出政策进行打压。” >>>详细

 

    土地市场调控力度料加码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稳定房地产用地供应、抑制异常地价的指导思想,明年土地市场将迎来近年“最严厉的管控”,市场热情也将受到影响。在监管部门多项细化措施的作用下,明年新增“地王”的数量将明显减少,土地市场将更趋理性。 >>>详细

(责任编辑:徐晶慧)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