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05日 16:14   来源:政府网站   
    序  言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70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增加到3500美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2293.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年均增长20.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00亿元,比“十五”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00亿元,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了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35家;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73万件,比“十五”末增长3.4倍。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累计关停小火电978万千瓦,淘汰水泥、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分别为5833万吨、37万吨、620万吨、22万吨,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成运行,累计新增节能能力130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3.8%和17.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

    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全省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中原城市群的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一批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之间快速通达能力明显提升,城际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县城以上城市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达到69个。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郑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石武客运专线、晋豫鲁铁路通道河南段和郑焦、郑开、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航空枢纽建设加速推进,郑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电网薄弱环节得到改善,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建成通气,油气长输管道突破6000公里,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南阳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风电等新能源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建设全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面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50万亩,防洪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得到加强,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面积达到5270万亩。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战略重组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功组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缩减。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壮大,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5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全省60%的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和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落户郑州,大招商活动成绩斐然,成功引进富士康等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预计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713亿美元,是“十五”的2.8倍;累计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五”的5.8倍。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016.8亿元,连续五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9%和9.6%,分别高出“十五”4.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分别达到648.4万人和80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28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93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分别达到89.08%和2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中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河南省艺术中心、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河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特别是我省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在全省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预期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7000

10

22700

12.8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18100

 

23450

 

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900

11

1381

20.8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810累计33950

15

16500累计54600

30.4

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累计450

 

累计648.4

 

6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累计750

 

累计806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5以内

 

3.38

 

8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87

 

86

 

9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50以上

 

55

 

10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60以上

 

60.5

 

11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5

 

35

 

12

城镇化率(%)

40左右

 

39.5

 

13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1.5

 

0.95

 

14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9

 

1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0

 

89.08

 

1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3

 

23.7

 

17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2

 

0.57

 

1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73.8

 

19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60

 

177.9

 

20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累计110

15

累计199.8

38.4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735

8

15900

9.6

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840

6

5500

9.9

约束性指标

2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880

 

1057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0

 

96.5

 

25

年末总人口(万人)

10100

6.5‰

10018

5.07‰

26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75.82

 

791.47

 

2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格)

 

累计-20

 

累计-20

2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66

 

49

 

29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累计-14累计-10.8

 

累计-17.6累计-13.8

30

林木覆盖率(%)

26

 

28.47

 

注:1.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由于国家2007年畜牧业普查大幅调低了畜牧业产值,当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比重仅34.2%,低于2005年40%的基数,致使目标值未能实现。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我省市场、区位、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提升发展层次。二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三是我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有利于我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五是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有利于激发创业创新潜能,汇聚强大合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趋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增加。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过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紧迫。三是城乡统筹难度较大,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四是改善民生难度巨大,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扩大就业任务繁重,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需加强。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转向内需主导、外需拓展、“三化”协调、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第一要义,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落实“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进程,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传统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物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按照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四大战略定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优化战略布局,强化战略支撑,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力争五年彰显优势,到2015年,全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在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突出富民优先、强省为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根本着力点,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基础,把创业创新作为实现途径,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战略重点

    贯穿主题主线,实施总体战略,推进富民强省,“十二五”时期需要突出抓好的战略重点是:

    着力扩大内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调整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着力改革开放。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推进开放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提升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变、促创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领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实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第三节战略布局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中原城市群与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主动融入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的沿京广、沿陇海经济带,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以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为发展轴,以轴线城市为依托、其他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强城市群内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层级分明、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增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产粮大县(市、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区集聚,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构建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功能格局。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依托山、林、河、田等资源要素,推进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