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 以“两州两市”为重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干旱片带、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河西特困移民区及“两西”建设区等集中连片区的扶贫开发攻坚,加大对其他国扶县贫困深度较深的贫困片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分类指导。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进扶持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能致富快致富的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扶贫开发动态管理机制,对集中连片区实施集中优先攻坚战略,对其他重点片带实施专项扶持战略,对其他低收入人群采取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强化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以县为单元整合各类支农和扶贫资金,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实行扶贫开发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人口转移相结合,落实对口扶贫和帮扶政策,完善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积极帮助和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就地安置和稳定就业工作。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制度和农村低保运行制度,保障贫困地区特困人群的基本生产生活,稳定解决温饱。加快陇南、甘南地震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区重建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灾区经济振兴。
四、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努力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完善农村贷款担保机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突出县城所在地和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特殊地位,抓好大中城市周边和重要交通沿线等各类特色镇的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及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增加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地位和发展能力。
实施好兰州、金昌、嘉峪关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逐步扩大市县改革试点范围。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点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安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把农村居民住房改造与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加快中心村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镇卫生所服务能力。继续加快乡镇村社基层文化、体育和培训“三位一体”设施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兰州、酒嘉、天水、张掖、平凉等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构建“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分工合理的物流节点体系,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进一步提升兰州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强化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兰州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建设,培育发展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跨国物流,建设支持新疆、西藏发展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酒嘉、天水、张掖、平庆、金武地区性物流中心,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加快陇西物流节点建设,支持临夏发展面向藏区的物流业。
二、发展壮大旅游业 以建设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三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加快重点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张掖大佛寺、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会宁会师旧址、华池南梁、宕昌哈达铺和酒泉航天科技城等景区及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加大敦煌雅丹地貌、张掖丹霞丘陵、白银黄河石林、漳县贵清山、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威雷台汉墓、和政古生物化石等新兴旅游景区建设和推广力度。围绕建设兰州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天(水)平(凉)和酒(泉)嘉(峪关)地区性旅游集散中心,大力促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新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开发民族性、地域性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旅游演艺市场,大力推广特色旅游演艺节目,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
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着力培育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吸引金融机构来甘肃设立分支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培育发展保险市场,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多种形式,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拓展金融服务业。
四、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物联网。重点支持邮电通讯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和与工农业生产、公共生活相关的信息咨询等普及性业务,鼓励发展增值信息服务、专项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培育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继续推进电子政务,优化整合网络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通过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和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
五、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法律、会计、咨询、设计、广告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创意经济、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兴高端服务业发展。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调剂住房供求关系,促进住房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优势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老字号企业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推进特色街及商圈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市场,积极建设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网点。加快农村现代流通设施和网络建设,完善城乡商品市场体系。继续发展餐饮住宿、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物业家政、市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七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按照优化布局、完善体系、增强能力的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重点,统筹各类交通建设,构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运能充分、快捷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加强对外通道和省内通道建设,强化路网主骨架,加快区内铁路干线和支线建设,增加路网密度,改善技术条件,实现干线快速化和大能力化,枢纽客货列车分流和集装箱集散口岸化,加快由通道型向网络型转变。强化兰州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的联接。结合河西、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推进区域性、地区性铁路集运站和枢纽建设。到2015年,全省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力争实现铁路覆盖14个市州。
公路。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国省干线扩容改造。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00公里。省域高速公路网基础网络初步形成,主要的省际出口通道均实现高速化,全省所有市州政府驻地与兰州实现高速连接,县(市、区)政府驻地与市州政府驻地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一般国省干线公路联网、加密,繁忙路段力争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网基本建成,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强干线公路与资源开发区及重点旅游景区道路联网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和农村公路客运一体化发展。
民航。进一步拓展民航运输网络规模,完善现有机场配套设施,增强兰州中川机场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支线机场。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干支结合、能力充分的航空运输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和敦煌、张掖、庆阳机场改造,完成金昌、夏河、陇南机场建设,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平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布局及建设一批通用机场,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水运。重点加快内河航道和以兰州、临夏、陇南、白银四大港口为重点的码头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基本实现通航航道等级化,满足重要航道区段通航要求,内河水运优势得到发挥。
管道。支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以及重点城镇天然气利用支线管道建设,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等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开展西气东输新建天然气管线和原油管线前期工作,实现14个市州通天然气,争取2015年天然气供应能力比2010年翻一番。
枢纽。统筹城市布局规划,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继续提升兰州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综合运输枢纽地位,加强酒嘉、天水、金武、平庆、张掖等区域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增强合作、武都、陇西、敦煌等地区级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形成以兰州枢纽为核心、区域枢纽为中心、地区级枢纽相配合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进一步加强能源建设 煤炭生产按照“加快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的布局要求,加快陇东煤田建设,抓好华亭、宁正、沙井子、宁中等大型矿区建设;支持靖远煤业公司大水头、魏家地、王家山和窑街煤电公司三矿、金河、海石湾等矿井改造升级;抓好红沙岗二号井、花草滩、平山湖等矿井建设,做好河西含煤区资源勘探和接续工作。推进煤层气资源勘探和规模化开发利用。
围绕河西新能源和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组建大型煤电化企业集团,增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加快配套大型火电和坑口电厂建设。实施重点城市热电联产建设,新建武威、天水、白银、金昌、西峰等一批热电项目,抓好兰州第二热电厂、酒泉、八零三热电厂等“上大压小”工程。积极发展水电,进一步加强黄河、洮河、黑河、疏勒河等水资源配置和水电开发规划工作,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玛曲河段水电开发前期工作。2015年,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175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加快省内及省际750千伏和跨区域特高压直流网架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农网、城网和无电区电力建设,强化西北区域性电力交换枢纽中心地位。
三、继续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抓紧建设盐环定扬黄续建、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工程、引大供水结构调整等工程。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二期、引哈济党、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供水、会宁北部人饮、葫芦河引水等工程。加快兴电二期扩建、引大济西、引黄济积(石山)、马莲河苦咸水综合利用和小盘河调蓄工程等前期工作。加强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实施以饲草基地建设、草场灌溉工程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做好兰州、白银、天水等重点城市供水前期工作,增强工业能源基地和城镇供水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国家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
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水资源和水务统一管理。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推进管养分离。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要求,按照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201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县城1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2%(县城20%),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2%(县城86%)。加大城市水源保护力度,加强重点城市和城镇地质灾害、防洪、抗震、消防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建设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第八章 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省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落实扶持政策,着力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西北地区废旧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再利用中心,扶持和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回收和加工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企业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加快白银、玉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推进金昌、嘉峪关产业转型步伐,努力推进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抓住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机遇,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公益林补偿等工程。抓好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和25度以上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库区周围等重要生态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湿地恢复与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支持草原“三化”和生态治理、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继续搞好游牧民定居。加强生态监测,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严格实施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修复。
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科学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各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加强高耗水产业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坡改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石羊河、黑河以及疏勒河流域的讨赖河与党河综合治理,实施渭河、洮河、泾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做好大夏河、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前期工作。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