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1:32   来源:政府网站   
    第二章

    推进工业强区打造西部现代产业集聚区

    以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煤电化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增量调整存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六节做大做强宁东煤电化主导产业

    适应市场和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高起点、高水平地把宁东(含太阳山)建成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推进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以建设安全高效煤矿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建成鸳鸯湖矿区,开发建设韦州矿区、马家滩矿区、积家井矿区、红墩子矿区和甜水河井田,建成一批大中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扩大煤炭产能。加快推进萌城矿区、韦州矿区后备勘查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与内蒙古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整合开发与合作,增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区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根据资源赋存条件优化矿区生产开发布局,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中小煤矿升级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安全装备水平。

    推进国家重要的“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建设。依托宁东丰富的煤炭资源、良好的电源建设条件和便利的取水条件,建成一批大容量、高参数大型坑口电厂,满足“西电东送”和区内用电需求。大力推进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加强火电脱硫、脱硝技术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构筑我区坚强的区域主干电网体系,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到2015年,全区电力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宁夏外送电第二通道工程,外送电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推进国家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大型化、基地化的发展模式,重点加快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烃、煤制烯烃二期、煤制天然气、国电英力特宁东煤化工产业园、宝丰能源二期等项目。着力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推进宁东煤化工产业向高端、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

    理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体制,加快规划建设宁东生活基地,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与蒙陕甘新等省区在资源能源开发建设上的联合协作,推进“疆煤进宁”,促进宁东—上海庙基地一体化发展,合作开发宁陕甘边界油气等资源,培育我区经济新增长极。

  第七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增加值年均增长30%。

    新能源产业。做好风电资源评价,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加快风机制造及配套产业发展,实现风电开发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鼓励扩大太阳能发电规模,重点利用沙漠、戈壁等集中建设规模化光伏电站。加快推进硅材料—光伏电池—光伏发电产业链建设,将宁夏建成我国重要的风能、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基地,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铝镁合金及轻金属材料、碳基材料、复合材料,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竞争实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铝镁合金产业链向下游高端产业延伸,建设宁东—青铜峡—太阳山—中宁铝镁材料基地和银川市交通工具轻型化材料制造基地,将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自治区支柱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做优做强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煤矿综采设备、大型铸件、铁路牵引变压器、精密轴承、智能化成套输配电设备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技术持续创新机制,加快形成新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生物产业。适度扩张发酵产业规模,坚持以创新为主,实现生物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新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生物发酵、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剂产品,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丰富和完善回族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宁夏特有农、林、畜、草、水产等生物品种的研究与保护,建立和完善特有生物品种种质资源库,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优质良种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产业。大力培育信息制造业,开展无线射频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积极发展物联网、泛在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集成、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大力推动数字动漫、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和多媒体数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光伏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大幅度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大力开展环保装备制造及推广应用,积极开发环保产品,推进环境技术服务产业发展。

    第八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应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装备改造提升化工、冶金、汽车、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纺织等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到2015年,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化工行业。积极调整化肥原料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高浓度高效化肥比重。依托周边原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建设,大力提升石油炼制能力和水平,发展石油深加工产品。“十二五”期间,建成500万吨/年炼油、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国产大化肥等项目,再配套扩建500万吨/年炼油等项目,进一步发展工程塑料、聚氨酯、聚酯和精细化工等产品。建设固原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园区。

    冶金行业。加快推进先进节能技术改造电解铝、金属镁、铁合金等冶金产业。采用先进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建设电解铝项目,加快新型竖罐式炼镁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改进皮江法、硅热法等生产工艺,鼓励铁合金行业采用先进的冶炼炉技术,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竞争力。

    汽车行业。积极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和配套产业,依托青年汽车、君功汽车等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卡车、客车和改装车为主的整车生产体系。

    建材行业。鼓励利用工业废渣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支持企业利用余热发电和处置城市垃圾及污泥等。积极发展陶瓷、PVC型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石膏、自发光材料等新型建材。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资源优势,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发展特质化、差异化的高端加工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努力建设全国高端葡萄酒、高端乳制品、高端枸杞制品、精品羊绒制品和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与集散基地。

    纺织工业。充分利用宁夏及周边煤化工、石油、天然气优势,规划建设以聚酯纤维色纺为主导、羊绒及生物纤维相结合的生态纺织产业园,形成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和色纺色织、服装、装饰产品等一体化的现代化新型生态纺织工业基地,打造继宁东基地之后我区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山川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第九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要求,实施宁夏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引黄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步伐,加强中南部地区扬黄、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种率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农机装备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区有中心、市县有站、基地和企业及市场有点的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农垦对全区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其加快发展。

    第十节加快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

    全面推进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以节水、化学品低投入、优质良种、标准化栽培养殖等技术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度,奠定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用现代技术装备改造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环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把黄河金岸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引黄灌区建成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以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坚持生态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重,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把中部干旱带建成引领西北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以“三河源”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快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配套完善库井灌区,进一步培育壮大退耕还林接续产业。把南部山区建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区。

    到2015年,全区形成600万亩优质粮食、400万亩马铃薯、80万头奶牛、1600万只肉羊和250万头肉牛、100万亩淡水鱼、100万亩设施蔬菜和100万亩露地蔬菜、100万亩硒砂瓜、150万亩红枣、100万亩枸杞、80万亩葡萄、100万亩苹果、100万亩中药材等13个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第十一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

    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资金、市场等问题。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引黄灌区走高品质、精深加工之路,重点培育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优质粮食、脱水蔬菜、淡水鱼、葡萄、苹果等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滩羊、红枣、中药材、优质牧草、羊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肉牛、马铃薯、小杂粮、油料、中药材、优质牧草等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1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家5—10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

    第十二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农村环境保护等工程为重点,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目标。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220KV主网架和110KV以下配网,提高城乡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年,全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产业新格局、生活新提高、乡风新文明、村容新变化、管理新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三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年均增长12%。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扩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高度重视劳务产业,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大力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政策惠农力度,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

    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增值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效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允许其通过市场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章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战略重点,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优先发展关联带动作用强、市场需求大和吸纳就业人员多的服务业。

    第十四节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知名景区为龙头、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地文景观为核心,依托“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等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景区景点,深度开发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努力将我区打造成我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促进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大力开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观光游、娱乐游、红色游、探险游、产业游等五大旅游品牌,建设阳光沙疗福地、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力争黄河大峡谷、须弥山石窟、水洞沟遗址进入国家风景名胜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形成集观光采摘、酒庄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塞上江南旅游新亮点。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特色旅游经济圈。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通道与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游客出行的便捷性。加强旅游休闲度假基础设施建设,在银川市等中心城市适度建设五星级酒店、中高档旅游健身休闲娱乐设施。

    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开展区域旅游协作,重点拓展与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银川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使其成为辐射周边省区的旅游中心。

    第十五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挖掘地缘空域优势,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物流大格局。

    扩充“三大口岸”功能,推动口岸物流发展。高标准建设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打通连接国内外的“空中走廊”。完善银川、惠农陆港口岸功能,加强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秦皇岛、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沿海沿边口岸的跨区域合作,开辟便捷通畅的出海、出境通道。

    加快“三大口岸”、“九大物流中心”和“十大专业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联接国际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着力引进并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及综合效益。围绕重要工业园区,鼓励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第十六节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房地产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供给,形成住房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居民收入基本适应的住房体系,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完善由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性住房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的供应,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构建多层次的商品住房供应格局。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倡导租买结合、梯度消费。

    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自治区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全面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健全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完善房地产售后服务,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规范住房租赁业务和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

  第十七节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坚持扩大总量、盘活存量、增加品种、优化结构,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推动金融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转变发展方式服务。

    积极引进国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性公司、保险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吸收和利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投资,构造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支持宁夏银行、黄河商业银行、石嘴山银行等地方银行跨区域经营。大力发展证券、期货、保险、担保、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发展创业基金、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质押典当等金融服务业,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着重解决县城以下金融网点少、农业保险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鼓励农业银行加大对三农的投放力度,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扩展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涉农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着力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农村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特色种养等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

    加快我区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直接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银行中长期票据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债和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融资。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上市融资,“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

    第十八节提升商贸流通业

    改造优化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完善便民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县乡农贸市场、超市、农家店、外埠销售窗口以及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为基础,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实施商贸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程,加快商贸流通业改造步伐。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服务环境,规划设计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阅海湾新商圈、万达商业广场、拉普斯商业中心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引导银川等地级市建设中央商务区(CBD),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名牌零售商与商贸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商业连锁便利店、超市、放心肉店和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标准化菜场和专业化菜店。

    加大清真菜肴开发力度,形成全国知名的清真菜系,全面提升清真产业的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清真餐饮业,强化品牌效应,重点支持老字号清真餐饮名店做大做强,鼓励其跨省区经营。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体系和配送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商贸物流网络,提高农村双向流通水平。

    第十九节发展商务会展业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会展经济新机制,以举办特色产品、文化旅游、民族商贸、设施园艺等各类特色精品会展为平台,形成以经贸招商旅游为主体、以国内区域交流合作为常态的会展经济新格局。

    进一步加大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策划设计丰富多样的会展平台和会展活动。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高峰会议”和“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打造国际会展知名品牌。着力办好香港宁夏文化周活动,继续支持银川房车、沙漠摩托车旅游节、园艺博览会、黄河金岸国际马拉松及自行车大赛等会展节庆活动。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