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

2012年08月21日 11:32   来源:政府网站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


    本规划所指的山区是以山地为基础,包括一部分与其经济社会活动有内在联系的相邻非山地区域。规划范围为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乐清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湖州市吴兴区、湖州市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诸暨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金华市婺城区、金华市金东区、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衢州市柯城区、衢州市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台州市黄岩区、临海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等53个县(市、区),陆域面积85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约2814万人,2010年生产总值1140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3%、517%和411%。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山区发展,1997年制定了《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此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山区特别是26个欠发达县(市、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离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还有较大差距。山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陆海联动、区域协调,确保山区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29号)等规划、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目标年为2017年,展望到2020年。

    一、现实基础和重大意义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善,我省山区的区位、生态和机制优势日益显现。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现实基础。

    ——我省山区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我省山区地处上海浦东新区辐射前沿,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山区开展陆海联动、省际开放与合作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有利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加快崛起。

    ——我省山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我省森林及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以衢州、丽水为代表的浙西南内陆山区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山区是除运河以外的七大水系源头,水资源充足,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四市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的473%;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长三角居民休闲养生度假、生态旅游的黄金区域。

    ——我省山区是国内发展活力较好的区域,具有较强的机制优势。相比全国其他山区,我省山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部分山区县(市、区)进入全国强县行列,26个欠发达县(市、区)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居国内前列,初步形成了工业强县、小县大城、商贸带动、异地开发等多种发展模式,培育了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汽车、五金、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金融、保险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应看到,山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一是发展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山区科技、教育、人才投入不足,生态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农林、旅游及特色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3%、644%、793%。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区欠发达县(市、区)有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但多数县(市、区)山地丘陵面积高达70%以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态较为脆弱。三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面临人口和产业布局分散的制约。山区人口与适宜开发用地比较分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成本较高,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二)重大意义。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引导山区人口、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山区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缩小山区与全省之间的差距,加快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有利于完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优化山区交通与物流条件,推进陆海联动、陆海共建,为沿海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广阔腹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省山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山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山区陆海联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统一思想,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夯实基础,促进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线,以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着力推动集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格局;着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结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强化生态屏障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确保山区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战略定位。

    ——转型发展实验区。以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集聚集约发展、陆海联动发展、经济生态发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体制创新试验区。以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增强山区发展活力,为山区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新经验。

    ——省际开放合作区。以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充分发挥边际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主动接受辐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省际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生态文明示范区。以生态屏障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努力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生态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更加注重发挥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坚持集聚集约,转型发展。把集聚集约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更加注重要素集聚和资源集约,大力推进山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加快山区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把民生改善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走和谐发展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体制创新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加注重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统筹发展、人口和生产力优化布局、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补偿等机制,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扩大合作,联动发展。把加强区域合作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加注重与长三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西经济区等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苏、皖、赣、闽等省际区域协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四)主要目标。到2017年,主要发展目标:

    ——转型发展走出新路子。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4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500元,年均增长8%;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9%,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30。

    ——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7800元和20900元,其中26个欠发达山区县(市、区)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较2010年分别提高27、46个百分点;山区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城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林木蓄积量达到22400万立方米,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

    ——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山区生态补偿、土地利用、财政金融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转型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为主导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推广;三大省级试验区和“四个一批”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产业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0年,全省山区人均生产总值力争突破9万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1000元和27000元;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机蓬勃的新山区。

 

    三、空间布局和产业导向

    按照集聚集约、转型发展原则,统筹山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形成浙东沿海陆海联动发展、浙中北丘陵盆地集聚集约发展和浙西南内陆绿色生态发展等三大各具特色的发展区,着力构建有利于发挥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生态产业体系。

    (一)浙东沿海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余姚、奉化、象山、宁海、乐清、永嘉、平阳、苍南、嵊州、绍兴、新昌、黄岩、临海、三门、天台、仙居等16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紧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山海资源组合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着力促进陆海资源共享、产业共构、设施共建、生态共保,打造成为陆海产业融合、集疏运网络发达、山海资源优势得到高效发挥的陆海联动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种养与精深加工业、山海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临港产业。发挥沿海区位、港口和滩涂优势,加快推进宁波港象山港区、温州港乐清港区和台州港临海港区、健跳港区建设,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大型装备制造、石化等临港工业及港口集疏运输、仓储、商贸、金融等港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沿海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汽摩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推进嵊州领带、永嘉泵阀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特色农产品种养与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茶叶、柑橘、杨梅、铁皮石斛、西兰花、乌药、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杨桐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种植业,以及青蟹、梭子蟹、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积极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山海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整合山海旅游资源,把现代渔业、山区休闲、海岛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雁荡山绿色旅游、南麂列岛海洋旅游、奉化溪口—滕头乡村休闲旅游、四明山红色旅游、神仙居生态旅游、天台和新昌佛道文化旅游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佛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山海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