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六:低丘缓坡开发重点区块
建设用地重点区块(共43个)。浙东沿海山区(8个):宁海临港、余姚马渚牟山、奉化阳光海湾、新昌城北、嵊州茶园、天台始平、仙居前王、临海邵家渡等区块;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21个):建德下涯梅城、富阳新登、临安横锦青、湖州太湖、吴兴阳山坞、德清武康、长兴城东、安吉城西北、婺城金西、金东孝顺、武义白洋、磐安尖山、兰溪兰黄、东阳长松岗、永康东城、衢州东港、衢江沈家、丽水南城、莲都碧湖、松阳王村择子山、缙云壶镇等区块;浙西南内陆山区(14个):淳安界首、文成樟山、泰顺新城、衢州黄家、常山辉埠、开化茶场、龙游东华、江山莲华山、青田鹤城、遂昌云峰、云和杨柳河、庆元屏都竹口、景宁澄照、龙泉兰巨等区块。
耕地垦造重点区块(共39个)。浙东沿海山区(11个):余姚四明山、余姚三七市、余姚河姆渡、奉化雷山田央、奉化朱家店岙口、新昌回山双彩、嵊州长乐姚姆山、天台华顶、仙居郑桥、仙居周坑瓦窑头、临海永丰等区块;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13个):吴兴大山顶、安吉高禹、婺城石门、兰溪游埠、兰溪上朱畈、衢江湖西、龙游夏金、龙游模环、松阳西屏、松阳古市赤寿、松阳板桥、缙云大洋、缙云壶镇等区块;浙西南内陆山区(15个):泰顺三魁、常山白石、开化路口、开化横龙、江山毛村大岗、江山十称塘山、江山西山、江山长坑弄、青田鹤城、青田腊口、青田船寮、青田海口、遂昌金竹湖山、遂昌大柘石练焦滩、云和朱村等区块。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面积超过200公顷的低丘缓坡重点区块。
(八)人才科技支撑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强化山区发展的科技支撑,增强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培育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深入实施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151人才工程”、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对山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生态旅游人才、产业实用技术人才以及乡土适用人才培育与引进的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到山区创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通过实施住房补贴、创业支持等政策引进与留住高层次稀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
——扶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种子种苗繁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专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聘请专家、技术要素入股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欠发达山区合作共建中试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创新平台。
(九)特色园区开发工程。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特色制造业,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特色农业精品园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充分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绿色高效、特色鲜明、生态富民”的原则,重点推进龙游富硒产业园、庆元食用菌精品园等2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精深加工等途径,将之建设成为山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平台。
专栏七:特色农业精品园
淳安山核桃精品园、平阳鲍鱼精品园、苍南马蹄笋精品园、泰顺高山蔬菜精品园、武义有机茶精品园、磐安中药材精品园、天台无患子精品园、仙居杨梅精品园、柯城椪柑精品园、衢江鲟鱼精品园、常山胡柚精品园、开化油茶精品园、龙游富硒产业园、江山蜜蜂精品园、三门青蟹精品园、莲都白莲精品园、龙泉灵芝精品园、缙云笋竹精品园、遂昌菊米精品园、松阳香榧精品园、景宁草本药材精品园、青田稻田养鱼精品园、庆元食用菌精品园。
——加快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发展有空间、用地有保障;产业有基础、合作有对象;开发有项目、环境得保护”的总体思路,在欠发达山区县(市、区)和国家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的地区,选择邻近城市或开发区的集中连片区块,与发达地区合作,第一批先行建设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强化规划引领,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成为欠发达山区绿色制造业发展的新平台。
专栏八:山海协作产业园
江山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江山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输配电、新型电光源、低碳木业加工、消防器材等产业。
龙游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龙游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常山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用特种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龙泉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五金、汽配、竹木制品精深加工、青瓷宝剑文化等产业。
缙云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缙云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工模具等新型材料、五金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松阳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制品、汽配、轻工纺织等产业。
莲都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
柯城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柯城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汽车电器、五金机械等产业。
武义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
衢江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档特种纸及制品、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
遂昌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生态农产品加工、节能环保等产业。
五、体制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大动力、关键之举,建立三大省级试验区、“四个一批”县域示范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有利于山区协同发展和科学跨域的体制机制。
(一)建设三大省级试验区。在衢州、丽水和湖州设立三大省级发展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子。
——建设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长兴泗安和安吉天子湖为核心,坚持开放开发,推进省际区域合作,海陆联动发展;坚持集聚集约,推动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要素高效利用;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制度管理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层次高、竞争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发展环境好的省际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以省级绿色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着力推进“小县大城”和人口“内聚外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大钱塘江源头和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湿地的保护。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态秀美、生活富庶的新山区,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设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重点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综合改革、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农村金融改革和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四大方面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再创山区科学发展新优势,激发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山区加快发展、科学跨域、生态富民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建设“四个一批”示范区。鼓励探索,大胆创新,支持开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山区发展试点,着力推进“四个一批”示范区建设,实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建设一批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以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加快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山区科学跨越和绿色发展。
——建设一批小县大城集聚集约发展示范区。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向互动发展道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和人口内聚外迁,大力推进要素集聚集约和优化组合,实现城市文明有效扩散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一批陆海联动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谋划陆海资源联动开发、产业联动发展、城镇联动建设和生态环境联动保护,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内陆发展,以内陆腹地支撑海洋开发,实现陆海统筹发展。
——建设一批省际开放合作发展示范区。加强与长三角及周边省份合作交流,谋划建设一批省际边界产业集聚平台,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建立跨省要素联动配置机制和生态共建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加快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地方金融机制,探索有利于山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加快推进山区零星分包土地的规模化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山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和置换机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开展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鼓励农民集体土地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非公益性项目的开发经营;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用地评价考核和奖励激励机制。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及质量为主导,生态公益林面积、水系水质、大气质量为指标的生态考核和补偿体系;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重点向源头生态环境敏感县(市、区)倾斜,补偿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建立以县(市、区)域碳汇计量为依据的碳汇交易机制。
——创新地方金融机制。创新山区金融组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山区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布局网点机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所有权、股权、使用权、经营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抵押贷款;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扩大农村信用贷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担保、农户联保、企业联保等担保体系。
六、保障举措
严格产业准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严格产业准入,强化生态保护。按照科学发展、集聚集约、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严格实施全省山区产业指导目录。结合全省山区主体功能分区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布局优化,明确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严把产业项目能耗、环保准入关,提高产业发展准入门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二)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整合山区发展的各类资金,设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平台建设、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培养等,重点支持欠发达山区县。在生态保护上,要创新补助办法,提高补助标准;在设施建设上,要注重对中央项目的补助,提高配套比例;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实效,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山区现代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山区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推进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和政策协调落实,强化山区产业准入把关,加强山区专项资金管理,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以经济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