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

2012年08月21日 11:32   来源:政府网站   
    专栏一:浙东沿海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种养业。象山南部海岛梭子蟹海水池塘生态养殖、南麂岛无公害大黄鱼养殖、苍南贝藻类养殖、三门青蟹养殖、临海涌泉柑橘、余姚和仙居杨梅、天台乌药和铁皮石斛、平阳蛋鸽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奉化服装、乐清工业电气、永嘉泵阀、绍兴纺织、嵊州领带、新昌医药化工与轴承、临海休闲用品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象山、临海等港口物流业,乐清总部经济,绍兴纺织商贸服务业等。

    (二)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富阳、临安、建德、桐庐、吴兴、南浔、德清、长兴、安吉、诸暨、金东、婺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磐安、衢江、龙游、莲都、缙云、松阳等24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以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省际边界开放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优势和临近上海、南京、杭州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省际边界开放合作,积极培大育强浙中城市群,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打造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集聚集约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业、绿色农业和山水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先进制造业。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纺织和服装、五金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金华永康武义汽摩配、诸暨大唐袜业、永康武义缙云五金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商贸物流业。围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市场、物流、会展、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

    ——绿色农业。提升发展茶叶、笋竹、食用菌、中药材、木本油料、蚕桑、畜牧、水果、花卉苗木、水产等传统特色生态农产品种养业;大力发展香榧、山核桃、高山蔬菜等种植业以及龟鳖等养殖业;积极利用大型水库和山塘资源,发展洁水保水渔业;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山水文化旅游业。围绕天目山、莫干山、太湖等一批山水资源和江南古镇、古村落、古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名人、名山、名湖、名镇、名村、民俗”为载体,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等。

    专栏二: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农业。临安山核桃、建德蚕桑、安吉白茶、诸暨香榧和珍珠、金华奶牛、磐安中药材、龙游富硒产业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建德精细化工、吴兴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长兴蓄电池、安吉竹制品、德清生物医药、诸暨大唐袜业、永康五金、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义乌饰品、东阳磁性电子材料、浦江水晶、兰溪棉纺织、缙云机床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业、南浔建材商贸业、横店影视产业、义乌国际贸易物流和会展业、永康五金总部经济、松阳茶叶交易等。

    (三)浙西南内陆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淳安、文成、泰顺、柯城、江山、常山、开化、龙泉、青田、云和、庆元、遂昌、景宁等13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立足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发挥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优化人口布局,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打造成为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三生并举”的绿色生态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特色工业、省际商贸物流业等区域特色产业。

    ——生态养生旅游业。充分依托区域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小气候、红色旅游、农业生态和乡村风情等特色资源,大力推进省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优美的山水资源和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加快发展江郎山国家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千峡湖旅游综合体、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以及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等一批山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高品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绿色农业。加快培育高山、丘陵无公害农业、盆地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珍稀菌类、精品果业、高山蔬菜、笋竹、中药材、茶叶、油茶、花卉苗木、珍贵林木等优势特色产品;大力推广洁水保水养鱼、稻田养鱼等生态养殖,积极发展冷水鱼、清水鱼、有机鱼等特色水产品;围绕特色农林渔产品,积极发展农副食品、竹木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

    ——生态特色工业。大力发展以空气动力装备、高压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传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有机硅材料、氟硅复合材料、特种纤维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衢州氟硅、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省际商贸物流业。依托省际边界的区位优势,围绕粮食、特色农林产品、大宗生产物资等的集疏运,全面推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加快推进一批省际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打造辐射浙、闽、赣、皖四省的现代物流发展主平台。

    专栏三:浙西南内陆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生态农业。淳安和云和有机鱼、衢州柑橘、衢州不老神土鸡、常山胡柚、江山蜂业、开化龙顶茶叶、庆元食用菌、遂昌高山蔬菜、景宁中药材、青田稻田养鱼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衢州氟硅、江山木业、遂昌金属制品、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云和木制玩具、庆元竹木制品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衢州省际边界物流、龙泉青瓷文化创意、景宁畲族风情旅游业等。

    四、重点工程

    (一)人口内聚外迁工程。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和集聚集约发展道路,提升各类人口集聚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形成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优化人口布局。

    ——优化提升人口集聚平台。把金华—义乌都市区和湖州、衢州、丽水中心城区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大平台,加快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主平台,支持条件适宜的山区县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把中心镇和小城市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新平台,全面加强中心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小城市。把中心村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形成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体制机制活、管理水平高的城市化发展平台,促进农村人口有序集聚。

    ——加快推进农民异地搬迁。以高山深山地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地区人口转移为重点,积极创新搬迁安置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强化配套住房建设,努力使异地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二)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陆海联动,强化省际互联,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综合交通网。建成杭长、杭宁客专等高速铁路,完成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规划建设杭黄、九景衢、商合杭、湖苏沪、衢宁、龙浦等省际互联铁路,建设金台、衢丽、金华—建德等城际铁路,开展杭台温、杭温等铁路前期研究,争取头门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优化公路网络,建成“省际通道路”(杭新景高速建德至开化段、龙庆、龙浦)、“省内联网路”(杭长、云景、东永)、“国高扩容路”(甬台温高速复线、杭金衢高速拓宽、杭宁高速拓宽)等高速公路,争取龙丽温(含泰顺支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开展杭长北延、千黄、临金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钱塘江、瓯江等航道整治改造,提升富春江、衢江、兰江等航道通航能力。加快义乌国际机场扩建和衢州机场迁建,积极推进丽水机场新建前期工作。

    ——构筑能源保障网。强化能源供给保障,推进温州电厂和长兴电厂“上大压小”、苍南电厂建设,加快安吉、柯城、江山、龙游、常山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实施金华燃机油改气项目,积极推进安吉、建德、天台、缙云、宁海、桐庐、泰顺、衢江、磐安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稳妥推进三门核电一、二期工程。优化能源输送网络,加快建设以500千伏网架为骨干、220千伏和110千伏相配套的电力供应网络,加快推进甬台温、金丽温等省级输气干线和甬台温、甬绍金衢等成品油管线建设。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景宁大均和泰顺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建设,加快山区小水电扩能改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山区风电项目,推进国家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一体等项目,实施开化、龙泉等生物质能发电和余能利用项目。

    ——完善水利设施网。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适时开展千岛湖等战略性水源保护及利用试点,推进钦寸水库、好溪水利枢纽、青田水利枢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瓯江和鳌江独流入海治理工程等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推进病险水库和海塘、山塘配套加固建设,水库年病险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建设高速信息网。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宽带接入网和互联网骨干网扩容工程,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建设,支持金华、义乌、丽水等加快建设“数字城市”,到2017年,城市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达100%,城市住宅光纤全覆盖,城市家庭实现平均3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信息服务应用产品,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在农村教育、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气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三)产业集聚转型工程。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集聚重点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一批产业转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基地。

    ——搭建一批产业集聚平台。把湖州南太湖、金华新兴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衢州绿色产业和丽水生态产业等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山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平台,把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把山海协作产业园作为扶持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把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作为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山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平台。

    ——实施一批产业转型项目。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实施三一重工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德清天马轴承制造、众泰整车及变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提升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浙江医药昌海生物产业园区、衢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实施乐清总部经济园、湖州现代服务产业园、浙中软件信息产业园、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青田华侨总部经济园等一批服务业发展项目;全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南浔德清废旧家具回收利用和木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浙中再生塑料加工园区、龙泉食用菌无木化生产、遂昌竹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扶持发展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和新品种扩繁基地。到2017年,创建70个2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区、14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创新,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山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实现达标中心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实现以县域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大力发展山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山区高等教育水平。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对山区教师实行工资、职称政策倾斜,积极引入并留住优秀教师。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爱心营养餐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实施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完善教师下派帮带制度,鼓励名校帮扶弱校,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设施与机构建设,完善“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每个县至少建成一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快山区卫生资源县、乡、村一体化配置,统筹医疗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实现诊疗、健康档案等信息共享。积极培养并留住山区骨干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向全科医生和优秀卫生人才倾斜,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大就业培训投入,每个县城、中心镇建有就业培训机构,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创业创新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和进城就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下山农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稳定提高山区就业率,每个县城、中心镇建有就业服务公共平台,拓展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就业功能。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扩大山区农民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山区全面医保制度,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构建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山区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推进一批养老项目建设,加大农村敬老院改造、扩建力度,利用山区环境优势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培育山区养老事业。

    专栏四:养老保障重点项目

    富阳、建德、湖州、长兴、永康、磐安、江山等一批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象山老年公寓、嵊州养老城、义乌怡乐新村、龙游社会养老中心、临海老年乐园、遂昌养老康复中心、景宁敬老院、云和湖养老养生中心等项目。

    (五)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保护、分类管理,严格项目准入,加大生态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屏障。

    ——优化提升四大生态功能片。按照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空间环境准入和分类管理政策,浙中丘陵盆地生态片和浙东南沿海及近岸生态片,实行更为严格的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限制资源依赖性产业扩张。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片和浙西南山地生态片,坚持保护优先,严控污染产业布点,科学开发利用资源要素。

    ——保护完善三大生态功能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补偿机制,重点保护好以淳安、开化为主的浙西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文成、泰顺、遂昌、云和、庆元、景宁、龙泉为主的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磐安为主的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土保持,增强生态屏障功能。

    ——建设修复一批生态功能点。加大保护力度,严格产业准入,重点抓好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加强河流与湖泊湿地、污染流域、矿山等区域的生态功能修复,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与保护,继续推进各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保障生态功能。

    专栏五:生态功能点建设修复重点项目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建设;湖州环太湖印染企业搬迁及产业提升改造,钱江源头污染企业集中搬迁;山区生态湿地治理,鳌江生态修复,瓯江和义乌江等水域生态治理,开化、仙居、遂昌等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六)生态旅游发展工程。依托山区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浙东山海休闲、浙中北山水文化、浙西南生态养生等三大特色旅游带,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旅游度假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古村落等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提升发展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重点生态旅游,加快拓展古村落(遗址)、湿地景观、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宗教文化、休闲养生等主题生态旅游。重点实施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安吉南部生态休闲经济度假区、中国(东阳)古生物文化产业示范区、衢州湿地公园、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山区重点生态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带动力。

    ——提升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围绕重点景区基础设施、通景公路以及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雁荡山综合旅游建设大提升工程、江郎山保护性基础设施、天台山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以及景区配套生态旅游区气象负离子空气清洁度监测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七)低丘缓坡开发工程。充分发挥山区低丘缓坡资源优势,紧抓国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按照“台地工业、坡地城镇”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新路子,为山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按照国家开展金衢丽地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的要求,加快编制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加快研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配套政策,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家试点政策、低丘缓坡资源又能得到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具有浙江特色的路子,力争每年开发3万亩左右。

    ——科学开发一批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加快实施《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重点开发一批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和耕地垦造重点区块。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要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在城镇周边有条件的低丘缓坡区块规划建设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等新型产业集聚平台以及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生态人居区块。耕地垦造重点区块要通过土地平整、灌排水设施配套、田间道路、林网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和改造。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