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 刘伟平)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地方经济资料库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经搜索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3日 刘伟平)

2013年01月31日 09:31   来源:甘肃日报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紧围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发展举措,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民生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除进出口总值外,主要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呈现出增速跃居全国前列、投资保持高位增长、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居民收入持续快速提高的良好态势。具体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是打造跨越发展战略平台取得重大进展。着眼于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立足省情实际和特色优势,主动作为,科学谋划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兰州新区获批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省政府制定出台47条支持政策,到去年末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3个,总投资838.7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4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获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上报待批。

  二是经济增长逆势走强。面对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预调微调机遇,超前谋划、综合施策,及时出台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50条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1%。

  三是农业生产创历史新高。启动实施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总产达到1110万吨,新增95万吨。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长8.1%,提高2.2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28条意见。组织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项目1015个、新兴产业专项176个。工业投资增长46%。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80亿元,增长16%;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8.2%;市县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26%,提高5.2个百分点。

  五是项目带动势头强劲。“3341”项目工程全面启动,争取中央投资178.2亿元,全省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976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7个,分别增加2472个和547个。省列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8%。

  六是金融保障更加有力。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增长19.72%;贷款总额突破7000亿元,增长25.46%,增幅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4位。支持58个贫困县市区设立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妇女小额担保新增贷款居全国第1位。

  七是开放开发成效显著。第十八届“兰洽会”签约合同项目总额4610亿元,接近前17届总和。与天津、福建、广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年执行招商引资项目3157个,累计到位资金2752亿元,增长122%。其中,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985项,总投资3028.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32.08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71亿元,增长41.17%。

  八是民生工作不断加强。全省民生支出1571亿元,占总支出的76.1%。承诺的10项32件实事全部兑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增长22%。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出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等多项增收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达到15%。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