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2日 马飚)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2日 马飚)

2013年02月04日 11:33   来源:广西日报   
    5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21.3∶41.6∶37.1调整为2012年16.7∶48.6∶34.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2%提高到52.1%。全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强优企业由17家增加到53家。实施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会战,年产值超百亿元园区由3个增加到32个。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中国联通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建设,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自治区级工程院、3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00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100家自治区级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10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发展,新增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聘请116名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48名八桂学者。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举办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实施质量兴桂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广西制造”的影响力。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5年来全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年均增长32.5%。发放粮食订单直补、粮食作物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等补贴173.07亿元。实施超级稻、秋冬种、间套种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和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行动计划。2012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创近7年最高水平。稳步发展水产畜牧业和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7.67个百分点。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经济、劳务经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52家,带动900多万农户增收。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完成120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9平方公里。完成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项目317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路、水、电、气、房、网等设施。

    (三)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铺开,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5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026.2亿元,是1978至2007年总和的2.1倍。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民航旅客吞吐量由805万人次提高到1427万人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049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2995万千瓦。

    (四)坚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冶金、轻纺、林浆纸、粮油食品等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南崇经济带等建设,推动与云南等省区共建临海产业园;北部湾经济区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面实施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西江沿岸城市汽车、机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布局。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发展,扶持壮大铝、锰、有色金属、水电、制糖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五)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加快投资消费增长。全面实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活动,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的大事。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万亿元;储备“十二五”重大项目2722项,总投资3.7万亿元。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发展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切实做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工作。推动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自治区级金融机构从43家增加到61家,资本市场年直接融资额从24亿元上升到400亿元以上。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崇左友谊关和德天瀑布中越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等基地建设,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4%。会展业蓬勃发展。

    (六)坚持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率由36.24%提高到43.53%。加快发展南北钦防城市群以及桂中、桂北和桂东南城镇群,优化城镇布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全面建设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汽车城、桂林世界旅游城和其他中心城市的新区。全区5个城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3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推进扩权强镇试点,集约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塑造城镇特色,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由153.02亿元增加到1410亿元,增长8倍;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310平方公里增加到1645平方公里,增长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7.5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增长28%。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举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实施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打造一批特色名镇名村。

    (七)着力深化改革,扩大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组建1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和10多个大型投融资公司。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和金融机构改革,完善财政预算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出1439项、总投资5689亿元的引入民间资本项目。促进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底全区私营企业户数达22.69万户,比2007年底增长1.24倍;注册资本4324.22亿元,增长1.82倍。

    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越青年大联欢、亚洲政党专题会议、2012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积极推进泛北部湾、大湄公河、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开通到东盟国家的11条国际航空线。推动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建设。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合作项目落户我区。与东盟在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全面展开。“南宁渠道”不断拓宽。口岸基础设施和便利化条件明显改善。以东盟为重点的沿海、沿边、内陆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开展与泛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5家、中国500强企业50家、中央企业48家,国内500强民营企业48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07年1032亿元增加到2012年5660亿元,增长4.5倍,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6%。

    (八)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服务点1.55万个,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892个,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6.65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十二五”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提前完成。推动百家博物馆建设。举办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加强“漓江画派”等建设。加强花山岩画、灵渠等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打造大批文艺精品,一批文化产品获得国际、国家级大奖。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计划。广泛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80周年等重大活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九)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攻坚战、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等,建成制糖、造纸、水泥、火电、钢铁、冶炼、酒精、淀粉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和集中处理率分别由2007年的39.5%和11.8%提高到2012年的77%和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8%提高到89%。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梧州、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和试点工程。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北部湾绿色生态屏障”和“西江千里绿色走廊”等工程。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优良天数比例由96.5%提高到98.8%;39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91.9%提高到97.2%。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我区优势品牌。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2200元增加到2012年的21243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增加到6008元,年均增长13.3%。全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累计达7660.16亿元,年均增长29.53%,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62.6%提高到75.9%。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完成3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增加51.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基本建成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学生资助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参合率达97%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增加73.5%;城乡低保月平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6%和80.7%。救助受灾群众3857.94万人次,帮助因灾倒房群众重建住房12.77万户。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524处。解决14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5.97万套,竣工41.36万套。280多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得到解决。加快垦区、林区危房、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60多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得到改造,全面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桂西北50户以上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全面完成。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成五保村9165个、敬老院1181个。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企业工资收入调控体系、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及桂西五县、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兴边富民行动,66个县1796.69万人受益。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千方百计稳定物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成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240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在14372个行政村建成卫生室,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创立诚信计生工作模式,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计生家庭奖励政策全面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低于全国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防控、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加强以信息化手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动态体制机制建设。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在城市实施复合型警务机制改革,在农村推进群防群治工作,在边境开展“爱民固边”工程,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明显提升。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效果。科学应对和成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实现“双下降”。坚持为民办实事,5年累计投入资金1366亿元。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得到进一步落实。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成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5年来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594项,自治区和设区市共下放行政审批权719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桂,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7件,制定政府规章51件。推动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执行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100%。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机制。普遍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机关效能”活动,切实践行“六戒”。

    5年来,外事、侨务、统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海事、通信、邮政、供销、地震、地矿、人防、消防、保密、测绘、气象、新闻出版、决策咨询、参事、文史、哲学和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我区被誉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

    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区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投资强劲、消费活跃、外贸增长、物价平稳、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3%,财政收入增长17.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粮食单产增长3.97%,再创历史新高,蚕茧、水果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城镇化率提高1.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6.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目标基本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万人次,10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5年,我区实现了“八大历史性转变”:由我国西南边陲实现了向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转变,由全国交通末梢实现了向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转变,由综合经济实力较低水平实现了向跨上万亿元台阶转变,由农业主导型实现了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实现了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转变,由传统农业实现了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传统发展方式实现了逐步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温饱有余实现了向总体小康转变。一个自强不息、蓬勃发展的广西,一个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广西,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广西,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过去5年的成绩,是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打下基础的承继、延续和发展。我们牢牢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机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坚持产业、交通和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全力实施“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建设五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过去5年,是我区迎难而上、艰苦创业、阔步前进的5年,是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5年,是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5年,是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环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奠定夯实我区长远发展更好基础的5年,是全区上下形成人心齐、干劲足、风气正良好氛围的5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

    回首5年奋进历程,我们全面贯彻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加深了对做好全区工作的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发展始终是我区第一要务,树立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慢进也是退的进取意识,努力于快、服从于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深化开放合作,深刻认识广西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把开放作为赶超跨越的根本动力。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打破常规,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四个非常”去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四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增强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应对。五是必须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六是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持良好生态核心竞争力,推进永续发展。七是必须坚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密切配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回顾5年历程,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和520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广西发展建设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面对5年的成就,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缺乏;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城镇居民收入不高,贫困面还较大等。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