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3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进出口总额增长2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任务。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推动工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集群发展,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发挥十大工业项目的牵引作用,促进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
推进“6+1”工业集群。继续实施笔记本电脑、电子整机拓展、打印成像设备制造等项目,各类智能终端产量力争超过1亿台(件)。推进液晶面板、硬盘等关键项目,抓好智能手机、车载电子等集群招商。实施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推动汽车整车提档升级和关键零部件项目,加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摩托车研发投入力度。发展轨道交通、安全环保、智能制造、能源及页岩气、风电、航空整机等高端装备。加快新重钢升级项目,优化铝材、玻纤等产业集群,提高材料对主导产业的供应率。实施一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促进上中下游一体化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实施千万千瓦电源项目,建成相国寺储气库,推进天然气“县县通”,抓好页岩气勘探开采利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振兴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推进纺织城、纸业基地、林浆纤一体化等轻纺项目。制定产业集群协作指导意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集群整体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支柱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实施“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支持汽车、智能终端、机器人、生物医药、页岩气、效益农业等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推进工业研发千亿投入计划,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开发一批关键新工艺,形成一批拳头新产品。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扩大风险投资母基金规模,引导更多风险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深化知识产权市场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和转化机制,实行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发挥企业家才能,引导企业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托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吸引各类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广泛应用。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强市,支持企业实施全球品牌战略,加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建设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推动质量控制由单一制造环节向设计、专利、制造、标准并举转变。加快重大装备数控化改造。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物耗产出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二)繁荣各类服务业,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服务业并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建设金融后援服务基地,规范发展信用评级、结算清算、数据处理、咨询培训、保险代理等金融服务。做强现代物流,打造生产资料集散分拨等重点物流园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多式联运,降低物流费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品牌展示,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新老商圈提档升级,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商贸、农贸项目。支持区县建设核心商圈,打造商贸强镇,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建成国际博览中心,扩大会展规模,提升会展档次。培育特色美食街,做强传统巴渝美食,继续推进早餐示范,发展便民午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都市旅游、温泉之都和邮轮经济,提升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天生三硚等精品景区品质,彰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电子交易、电子物流、电子结算三大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网店,提高网购便利性和安全性。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咨询评估、文化创意、网络增值等新兴业态。规范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检测、广告等专业服务业。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汽车惠农、家电惠民等政策措施,扩大消费信贷。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家政、养老、健身、旅游等服务消费。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调控,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营造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
(三)打造城镇集群,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坚持整体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推动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
加快完善城镇体系。严格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前瞻调控,搞好城镇规划和集群协调。加快主城大型居民聚居区和十大商务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一体化。支持万州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拓展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架,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增强产业承接、交通集散、公共服务、应急分担等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聚合辐射能力。加快区县城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受限的区县城打通山水阻隔,拓展城市空间,促进新旧城区和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提高中心镇和小城镇运行保障能力,带动周边集镇和新农村发展。加强川渝联动,合力构建成渝城市群。
推动枢纽型、功能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建设,支持万州、黔江机场增开航线航班。整治骨干航道,打造果园、新田、龙头山等重点港口,增强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集散能力。加快高速公路黔江至恩施、合川至铜梁至永川等在建项目进度,建成涪陵至丰都、万盛至南川、奉节至巫溪等项目,新增通车里程400公里。建成城口至万源快速通道,持续改造国省道。实施主城火车场站改扩建,推进渝万、成渝客专、渝黔新线等干线建设,建成渝利等铁路,新增运营里程230公里。建设主城快速路网,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实施城镇光纤网络宽带工程,构建高速数据通道。开工建设雅安至重庆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超前谋划骨干水源项目,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加强市政建设和管理。统筹规划建设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停车场和人行过街通道,优化次支路网,实施“公交都市”试点,继续推进畅通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继续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城市危旧房改造扫尾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能化、制度化,消除管理盲点和死角,有效解决占道停车和经营等问题。
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推动“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向区县放权、给区县让利、让区县搞活,切实改善区县发展环境。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定位区县功能,促进差异化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园城互动。发挥“一圈”特色园区的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一批经济强县。继续实施市属国有企业第二轮融资帮扶计划,完善“两翼”园区基础配套,增强定向招商能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交通干线,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带动就业的优势产业,打造渝东北特色经济板块。支持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武陵山区特色经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鼓励省际区域性边贸发展。
(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坚持“以农民为本”,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在统筹城乡中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定粮油生产,壮大蔬菜、畜牧、渔业、林果、烟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深化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促进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和农商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有组织流通的销售份额。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产品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民增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联户经营和专业大户,壮大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鼓励和规范城市资本下乡。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促进产业增收、务工增收、财产增收,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促进机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6000公里,建设农村人行便道,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加强大中型水库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整治,增强蓄引提水能力,完善渠系配套,解决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整村整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农村医疗、文化、体育、邮政、通信、环保及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启动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形成一批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
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武陵山、秦巴山两大特困连片地区为重点,健全“圈翼”对口帮扶、集团式扶贫、东西协作和国家定点扶贫等机制,加大产业、科教、旅游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万人,改善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动态调整扶贫对象,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实现450个村整村脱贫。
(五)加强三峡后续工作,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围绕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实施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对库区区县给予政策扶持、转移支付倾斜和项目安排帮助,促进库区经济繁荣、生态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
推动库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加大库区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力度,引导大项目、好项目向移民生态工业园集聚。加强三峡后续工作项目监管,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促就业、促增收为重点,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移民就业和创业扶持体系,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困难移民帮扶力度。切实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当前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和长远生计保障问题,抓好信访积案化解,确保库区稳定。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完成绿化长江行动任务,启动库区植树造林产业化试点,推进生态屏障区人口有序转移。加强三峡水库库容管理和消落区治理,加快沿江城镇岸线综合整治。以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业点源、船舶流动源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加强重点城镇和移民安置区建设密度管控,确保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立足特殊市情,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创新添活力,以改革促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要素自由流动,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合法权益,优化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进地票交易,全面实施地票价款直拨。深化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发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健全住房双轨制供应体系,加强公租房功能配套和社区服务。统筹推进人力社保、科技教育、文化体制、医疗卫生和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金融创新和财税改革。促进银行信贷稳定增长,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比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和消费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各类要素市场的价格发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秩序规范、交易成本降低和金融结算服务等功能。扩大离岸金融结算、跨境人民币和电子商务结算规模。严防金融风险。健全公共财政、政府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水、电、煤、气、成品油等要素价格。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完善其治理结构和监管方式。大力营造亲商重商的社会氛围,坚决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帮助解决融资、用能、转型升级等突出问题。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民营与国有、外资企业相互参股,深度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走出去”。发挥各类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效用,促进中小微企业不断成长,形成万商云集、创业兴业的繁荣局面。
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七)扩大内陆开放,拓展开放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建立完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推动两江新区跨越发展。围绕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开发建设,尽快展示国家级新区形象。发挥主城拓展核心区优势,高质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北部新区及其他重点片区要初步形成现代化新城轮廓。要抓招商、促落地、建集群、强配套、优服务,基本建成汽车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和口岸高地功能,打造内陆对外贸易和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两江新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涉外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经开区、高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开放。
加快建设内陆口岸高地。推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保税物流、加工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商品集散分拨和贸易结算中心,放大保税区政策效应。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增开国际航线航班,建设国际货运航空物流枢纽。进一步推动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常态化运行,加密班列,增加回货总量。依托电子口岸,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深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区域通关、分类通关和无纸化通关改革。探索完善流转货物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和通关效率。
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增量提质。积极引进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项目,鼓励在渝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促进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进口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资源型产品。做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摩托车及零部件外贸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区,支持自主品牌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围绕国内紧缺资源、装备、品牌和先进技术,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有效管控投资和营运风险。
加强区域合作与对外交流。积极推动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秦巴山连片扶贫地区、渝新欧铁路沿线地区及周边省市合作,努力实现产业互动、资源互利、市场共享。扩大与港澳台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果在渝试点,使重庆成为台资重要集聚地。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扩大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八)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施主题宣传活动,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打牢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工业博物馆、市档案新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推进区县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推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和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增强文化竞争力。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培育更多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
(九)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发挥好政府主导和人民主体两个作用,用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续的办法做好民生工作,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有效治理择校乱收费。深化课堂教育改革,推进减负提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促进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特色专业学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布局,打造实训基地、示范院校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办好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关爱留守儿童,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促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方案。加强教师培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就业与产业良性互动。加快国家级就业服务基地建设,健全城乡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体系,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创业。更好发挥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鼓励创办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规范发展周末市场和夜市经济。创建一批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和园区。加强人力资源调度,增强重点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全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和城乡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福利保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鼓励和规范慈善捐助。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创建三甲医院,建设区县精神卫生体系,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出台公立医院编制标准。扩大区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推动药交所拓展业务,抓好国家医药流通电子商务试点,更好发挥其平抑药价等功能。继续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西部地区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研究基地,推行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竞技体育,增强全民体质。
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建设,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增强生产安全的预防预警、科技支撑、应急处置能力,整治高危行业安全隐患,加强道路交通、矿山、危化、消防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推进三峡库区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区县应急应战指挥平台建设,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相关法规、体制机制、治理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加强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促进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化。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渝部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重庆。
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建设长江沿岸百米景观林带,整体推进城区、乡村、庭院和荒山绿化。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园林绿化管护,促进公园管理规范化。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建设与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创模工作向区县城延伸。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积极应对雾霾天气等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完善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理体系,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及综合利用。防治重金属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监测和综合整治试点示范。扩大村庄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加大交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等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声环境质量。
推进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强化生产消费全程节约管理,降低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节约集约用地。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综合利用率。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做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严格实施总量减排规划,完成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一资”产业扩张。开展低碳试点,启动悦来生态城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落实能效评估和环境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管理,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落实好差别电价、征收排污费和鼓励节能环保消费等政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