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扩大内外需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积极有效扩大内需。
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等相关优惠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全省信贷投放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扩大各类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以财政贴息、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热点消费,加快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稳步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家电下乡”。特别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稳定房地产投资,支持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积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合理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引导和促进社会投资,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为保增长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宁杭、宁安等城际轨道以及城市地铁、过江通道、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抓紧启动沪通、沿海及苏北铁路建设,加快连云港港、太仓港以及洋口港、大丰港等港口建设,做好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淮安机场,做好苏中江都机场筹建工作,大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沭河整治、通榆河北延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建设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生态环境项目,大力实施走马塘拓浚延伸等太湖、淮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及治污工程,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和审计监察制度,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提高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积极运用出口退税、外经贸发展资金等政策措施,支持外贸企业增强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重要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更高水平引进外资。稳定利用外资规模,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外资项目,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研发设计、咨询服务、营销物流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向我省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苏中、苏北和沿海地区,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更大步伐走出去。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建设,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和产出效益。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收购境外优质资产、研发机构、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参与国际资产重组,开展跨国经营。支持国际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提高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积极引导开发区整合资源、强化特色、优化环境,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特色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特殊功能区联动发展。积极做好部分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支持开发区南北共建、跨江联动。抓住两岸“三通”机遇,扩大苏台经济合作,加快建设苏台经贸合作促进区。深化与欧美日和新加坡的经贸合作,推动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和南通开发区跨江联动发展项目建设。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加快制定工业优化升级实施意见,制定和实施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轻工、有色金属、纺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1个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千亿元级企业、万亿元级产业,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在保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推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9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和2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创意、会展、商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拓展国内建筑市场,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常州等一批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抓住有利时机更多更好地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与上海、浙江的合作机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创新体系、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衔接,加快构建沪宁杭1小时都市圈,促进我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大力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在国家战略规划引导下,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统筹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落实苏北振兴的各项政策,大力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宿迁实现更快发展,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苏中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沿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引导苏南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扶持茅山、黄桥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保质保量完成援建任务。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切实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增加产粮大县、油料生产大县的奖补资金。稳定农资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保农民得实惠、利益有保障。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自主创业并举,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农村企业就地安置农民就业。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足种好3000万亩水稻,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稳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物流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苏北等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提高税率新增收入全部用于“三农”,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全面实施新一轮六件实事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县(市)乡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规范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组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全面推开乡镇机构改革,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