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文化强省。
(一)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普及,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构筑时代精神高地。深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诚信山东建设。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办好山东社科论坛和齐鲁大讲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分析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立完善省级文化荣誉制度,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培育壮大鲁剧、鲁版图书、齐鲁画派等品牌,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开辟地方戏曲频道专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发展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和“创意山东计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办好“贺年会”、“休闲汇”,形成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激发文化繁荣发展活力。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相结合,加快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建管用并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各类信息网络设施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综合开发利用丰富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富有山东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对齐鲁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文化品牌,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
五、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办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真正做到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有效解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努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五是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六是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七是重视做好社会养老和老龄工作。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大投入力度,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实现500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提升。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增强民生政策普惠性。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生公平上下功夫,把政策告诉群众,把好事办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暖在群众心坎上。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增财力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总结推广构建阳光民生救助网的经验,对困难群众实施动态跟踪、阳光救助。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落实机制,完善项目选定、投入保障、公示承诺、领导责任、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快完善民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实践标准、群众标准,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提高民生建设的实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设工科专业,增加实训基地,支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启动实施中医药名医工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行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素质和结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基层平安创建、“六小警务”等经验做法,重点抓好对各类刑事犯罪的惩办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增强公民防灾意识,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五)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国防动员统筹发展。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积极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国防建设和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