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中产现状分析:上海本地人超一半是中产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内地中产现状分析:上海本地人超一半是中产

2012年08月08日 10:06   来源:东方网   

  “中产”起源

  上海经济评论:虽然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目前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却众说纷纭,你是怎么定义中国的中产阶层?

  卢汉龙:2009年,我参加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组织的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崛起的研讨会,按照西方的理论,中产阶层是解释中国这些年发展情况的重要概念。

  中产阶层理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家和无产工人之间的中小企业家、小业主。所以传统标准的中产阶层其实就是指小资本家或者说是中小企业家。

  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产阶层就扩展到管理阶层。这时管理和资本已经逐步分离,出现管理层,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即后工业时代,出现“知识经济”,以及新的知识服务阶层:管理阶层、知识白领,他们处于产业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之间,变成新的中产阶层。可以说,中产阶层真正成为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那时,西方普遍认为管理阶层、白领是新中产阶层,有时,也会把公务员算进去。

  新中产阶层从事脑力劳动,这些人靠薪水过日子,中产阶层的内涵就不单单是小业主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中产阶层是一个参照系概念,它是参照物资资本(货币)而言。后来,逐渐参照权力权威和在生产中的地位,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层,或者说是知识阶层、技术人员、白领,这些人就属于中间层了。

  假如从传统对中产阶层的理解,以及上世纪20年代以来,整个中产阶层的发展变化来看,无非就是三种人可以称为“中产阶层”。一种是中小资本家、私营企业家,他们处于大资本(在中国就是国有资本)和生产者之间;另一种是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医生、法官等);第三种,是公务员,西方有的国家将公务员纳入中产阶层,有的不是,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把拿薪水、从事一些管理工作的也纳入中产阶层。

  上海经济评论:刚刚你所说的,从职业的角度来划分中产阶层,目前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也往往从收入角度来定义,从收入角度,你怎么定义?

  卢汉龙:改革开放以后,理论上我们要回避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中产阶层,因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中产阶层是一个阶级理念,其语境是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讨论中产阶层实际上就蜕变为关注中等收入阶层。在西方,中小企业家、小业主、白领、公务员等,都是拿工资,他们的收入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对收入调查有计算过。

  2005年,国家统计局也曾公布一份调查结论:年薪6万元到50万元是界定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但是,这些数据出来后,往往很快就被其他的数据驳倒,很难形成共识。

  很明显,在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产阶层已经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一种主观上的认同,而不是由科学数据统计如收入数据,得出的概念。二战结束之后,大家还认为白领、知识管理层是中产阶层。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越来越多的工人也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可见,中产阶层已成为一个主观认同意义上的概念。其基本原因是这些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在这段时间里建立起了一整套保障人权与社会福利制度。大多数民众进入衣食无忧的中等生活水平。

  上世纪70年代,“东亚四小龙”和日本实现了现代化,在这些地方也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当时在台湾和东南亚做过的中产阶层调查也显示,26%以上的工人阶层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我认为,当代中产阶层已经变成小康阶层的概念,我赞成现在的中产阶层理论要由小康阶层来替换。小康阶层不讲阶级,而是讲一种生活形态,是指不是很富有,但是也脱离了基本温饱问题,生活稳定,就类似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小康”社会。小康是民间语言,但是它是中国社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跟“大同”社会相对应的。小康阶层显示出来,主要是很多职业形态,通过职业形态和生活形态可以甄别是否成为小康阶层,其实,也类似于西方主观认同上的中产阶层。

(责任编辑:李宏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