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阳春三月,参与义务植树的另一种形式——古树名木、行道树认养,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火热登场。记者近日调查得知,南京市从2004年春倡导市民认养古树名木的活动,如今却面临乏人认养的尴尬现状。
30:400,古树认养率不到10%
2月下旬起,南京市启动市民义务植树活动,其中推出400棵古树名木、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的1000棵大树等供市民认养。“从目前的电话咨询情况看,绝大多数市民对参与植树活动更感兴趣。”南京市绿都义务植树服务中心主任张小卫说。
据南京市园林局社会绿化管理处处长杨杰介绍,2004年开始组织认养树木的时候,参与的市民屈指可数,2009年起将认养费用从1000—2000元降为每年每株100元,认养树木的人次虽有所增加,但仍不理想。
3月11日,记者联系到了以孩子的名义认养古树的南京市民叶霞。据其介绍,过去2年中,孩子在雨花台景区连续认养了同一棵法桐,全家偶尔去看看树、浇浇水。“交了钱,只给了证明,再没有其他什么事了,这样的形式没多大的意义,要不是怕孩子不高兴,今年真不想继续认养了。”
据介绍,当前古树认养分为2类,一是市民家庭的“亲子型”认养;二是学生班级、单位集体活动的“纪念型”认养。“或让孩子开心,或为故地重游,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古树认养、续养群体。”南京市绿委办张藏成介绍说,“就市民认养情况而言,‘亲子型’家庭认养占了很大比例,而公众的总体性参与度过低,每年新加入认养行列的人和‘退养’者的数量变化都很小。”
有关统计表明,南京市共寻访到2000多棵古树,其中经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有1000余棵古树名木。过去9年间,该市每年选定400棵古树名木供社会公众认养,其中累计200多棵树木曾被认养过,“目前正被市民认养的古树名木仅三四十棵。”
爱心遇冷,市民认养树木“零表彰”
“树木认养的宣传和推动力度不够,是市民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南京市社会绿化管理处处长杨杰认为。据介绍,南京在册的1000多棵古树名木,目前除了少部分生长在路边和乡村,80%以上存活于景区、林场、公园、学校等单位,并由其产权单位负责日常养护。“尽管在宣传口径上,认建(植树)认养(树木、绿地)是同步推出的,但相对于义务植树,园林绿化部门在树木认养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杨杰说。
张藏成认为,认养活动“有始无续”是市民冷落古树名木的主要原因。按照惯例,认养树木的南京市民,可将名字刻在树上的认养牌上,还有一份认养证书。记者以“认养树木”为由,一个电话打到了南京市绿都义务植树服务中心,“认养过程中,还有什么活动内容吗?”“没有计划,平常您自己可以去看看树呀。”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工作人员的介绍,还是让人有些失望。
“市民参与义务植树,顺便春游踏青,还可以成为带着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游’,而市民认养树木后却没有跟进一些实质性的活动载体和内容。”张藏成分析,虽然是孩子和一家人或集体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不一定图回报,但既然交了钱,自然会关心捐款是怎么用的,用的效果怎么样,钱花得值不值。
更重要的是,南京曾专门出台政策激励树木认养,却没能实际执行,这削弱了活动的影响力。2011年11月施行的《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提出,对保护古树名木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然而,记者采访得知,2004年南京开展古树名木认养活动以来,还没有对认养者组织过一次公开的表彰活动。
助推公益,“口袋应是玻璃做的”
针对国内古树名木保护及管理现状,有专家呼吁,有必要对社会公众认养树木工作构建专门的运行机制及其规范化的配套举措。
“老园林”张藏成认为,应该组织专门的机构及人员,从树木认养收费、建档到活动宣传、策划等多环节,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好了,古树认养的‘春天’并不遥远。”
对此,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王兰芳表示赞同:“市民认养树木热情不高,并不能说明不热心公益。”她说,包括认养树木等在内的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和市民在良性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
“公益活动的口袋应是玻璃做的。”王兰芳提出,更重要的是,无论市民捐款多少,认养树木活动的资金使用、树木养护管理等相关情况都应该是透明的。
专家建议,园林绿化部门可通过信函、手机短信甚至开通专门的网站等方式,普及树木养护知识,定期向认养者反馈树木成活率、生长状况等信息,乃至适时邀请认养者参与古树维护等,回馈认养行为。“这关乎组织者的诚信和形象,更是对爱心和公益行为的激励和认可,可满足市民的成就感。”王兰芳说。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