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探索生态造林点绿“石头缝” 认养“幸福林”

2013年07月04日 07:24   来源: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4日讯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望山峦,绿瀑直泻千里;赏流水,碧波清澈荡漾;观廊道,玉带景色诱人;看城镇,翠盈大街小巷。

  今年部署实施的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让众多石头山披上绿装,生态廊道更多彩多姿,植树造林呈现多样化、个性化。7月3日,省林业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共完成造林419.13万亩,为目标任务400.31万亩的104.7%。

  石头山上也植绿

  盛夏,淅川县马蹬镇石漠化区的沙罐山,一片新植的林子,正在“石头缝”中顽强生长。

  “这是困难地造林试点,如今成活率较高。”7月3日,淅川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治理一亩石漠化的综合成本需要4000元左右,通过专业队挖大穴、垒石圈和鱼鳞坑、栽大苗等措施,今年共高标准造林3000余亩。

  不只在淅川,今年困难地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已成为我省造林绿化的重点。

  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分析,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全省森林面积明显增加,宜林荒山荒地逐渐减少。

  我省目前约有1698.3万亩低产林和造林困难地,有关专家表示,若将其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和生态修复,可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6.7%。

  事实上,低效林改造和困难地造林在我省还是一个新名词。为探索有效途径,我省在太行山、伏牛山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各地政府加大投资,采用挖大坑、营养袋苗木造林栽植等技术,让石头山、瘠薄干旱地上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车窗外风景更精彩

  旅途中,看惯了车窗外绵延不断单调的落叶乔木,你一定希望廊道旁的风景更丰富多彩。如今,这个愿望在我省一些地方已成真。

  在京港澳高速路许昌段两旁,加宽了的防护林带超过30米。高大挺拔的杨树林带中点缀着俏丽的大叶女贞、秀美的银杏等树种,大树下则是茂密的灌木和藤草。车行其间,恍若穿行山林,心情也不由欢畅起来。

  “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中的省级重点生态工程之一,高速公路廊道提升工程今年开局良好。”陈传进说。

  据了解,目前我省虽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廊道绿化框架,但建设和保存情况不容乐观。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调查显示,高速廊道绿化单侧保持10行树以上的路段占31.9%、有树未达10行树路段占46.7%,还有21.4%路段未绿化。

  为提升廊道绿化质量,我省启动了高速公路廊道提升工程。各地科学规划,普遍采取返租承包等形式,对高速两侧绿化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积极探索出政府要生态、群众得实惠、造林大户增效益的路子。目前全省已完成提升改造18.9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3.5%。

  认养一棵小树 体验一种幸福

  认养一棵小树,照顾一片绿地,体验一种幸福。

  2月28日,郑州市林业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个人缴500元、单位团体缴一万元,就能认养一块绿地,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森林公园、古树名木、风景林地等均被列入认建认养的范围。

  “认建认养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林下种植养殖,可以悬挂或竖立荣誉牌,甚至取得冠名权。” 郑州市绿化办副主任历天斌说。

  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增强、对生态产品需求增加,人们爱绿、护绿的形式也更加多样。

  在洛宁,全县古树名木都拥有GPS定位坐标,目前已有126棵被认养,成为全省推广的“洛宁模式”。

  倡导将城市“水泥森林”变成“空中花园”,团省委开展了青少年立体植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团组织及青少年群体立体植树植草近3000平方米。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夙愿,将是中原儿女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