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医院一半病床空置 首期运营未达标

2013年03月26日 11: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盛佳婉

  按照港大深圳医院的规划,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为首期正式运营期,期内达到日门诊量800人次,住院病房300张。如今,首期运营接近尾声,港大深圳医院日门诊量仅600人次,住院病房入住率不足五成。

  一边是在市内其他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一边却是优质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少人发出疑问:承载着“公立医院改革样本”的港大深圳医院为何没有实现“开门红”?

  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们不是不想多看病人,但一个新医院,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我们从病人安全出发,不可能步子迈得太大。”来自香港的邓惠琼院长觉得委屈,在她看来,医院初期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信息系统和设备问题。

  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首批数字化医院。为了实现医院管理数字化,深圳医学信息中心研究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系统,港大深圳医院首家试用,希望以后能在全市推广,从而构建一个全市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平台。

  但这个系统在运行之初却漏洞百出。单收费而言,系统结算的收费单错误率高达90%。除此之外,挂号系统、收费系统等几个系统之间也缺乏有效串联。挂号时输入个人信息,交费处的系统却不能同步更新。而医护人员也不胜其扰,外科医生纪任告诉记者,在刚开业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到处跑着补充病例,“这个系统上填了病例,到了下个系统就查不到了。”

  “信息系统稳定性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安全,IT不稳定,人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来完善,但如果门诊量一下子放开太多,人工顾不上,给病人错误的诊断,这才是最不应该的。”三周前,IT主管告诉邓惠琼,他们已经修复了500多个漏洞,现在收费的正确率提到了90%以上。

  设备未到位

  设备问题是另一个困扰邓惠琼的问题。邓惠琼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吐槽:内地设备审批流程长,购置一个大型设备耗时一年半,导致很多服务无法开展。到目前为止,港大深圳医院的基本设备都已到位,但一些高端设备,如治疗肿瘤的直线加速器、脑外科所需的高端仪器从建院之初已开始申请,直到现在仍在审批中标。

  深港医疗合作仍需磨合

  外科主管卢宠茂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开玩笑说,香港的公立医院管理者,很少要考虑钱的问题。来内地后,我们得先学会“精打细算”,得给自己核算成本,也得给患者省钱。

  在内地医生纪任看来,这确实是“香港模式”落地深圳的最大难题。香港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供,而内地公立医院拨款仅占10%左右。如何能在两地的做法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是港大深圳医院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能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当然是好的,可在内地必须要计算成本。”在来港大深圳医院之前,纪任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科的副主任医师。在纪任看来,在内地如此“不计成本”可能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我们每个科室都要讲求效益,多做两台手术,就多两台手术的钱,但香港医生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会做得非常仔细。”

  除了时间成本,同样需要核算的是设备成本。

  “香港医院习惯了一切由政府拨款,所以无所顾忌。医疗仪器、手术耗材都用最好的。比如手术用的电刀,玛丽医院用的电刀都是国外进口的,止血效果好。所以他们希望将国产电刀换成进口的。”而一些大型治疗仪器,比如肝癌治疗,一台好的仪器上百万,每个病人使用的折旧费可能就要3—4万。但目前,内地一个肝癌病人的治疗费用是2—3万,“中间的这部分差价由谁承担都是问题”。

  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规划,对港大深圳医院补贴5年,5年后自负盈亏。在纪任看来,医院要获得长足发展,香港团队还需要更多适应内地的实际。而邓惠琼团队也不讳言这些问题,卢宠茂曾多次打趣,“得学着给医院、患者省钱。”

  但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邓惠琼仍自信满满:年内实现日门诊量3000人次,病房800张。今年下半年,特需大楼将会投入使用,200张病床投入特需服务,以特需服务的盈利来补给公益医疗。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