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英混搭"闹笑话 陕西拟定地名不得使用外文译写

2013年04月15日 17:40   来源:人民网   
    关于中国的地名究竟该用英文翻译还是汉语拼音的问题,社会各界一直存在争论。而由于地名翻译标准不统一,也闹出过许多笑话。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地铁“孵化园”站英文翻译为“Incubation Park”,让人直接联想起“母鸡孵蛋的地方”,而不是高科技产业园区。四川省人大代表崔太平在该省今年“两会”上提出此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么翻译没什么问题,硅谷那些孵化器公司也用这个词,只是习惯用的是Business incubator(商业孵化器)或Incubator(孵化器),而不是Incubation(孵化)这个名词。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从成都火车北站开往双流机场(候机楼)的大巴300路车身上的起点和终点提示,把“候机楼”翻译成“hou machine building”汉语拼音加英语直译,有明显的翻译错误。该微博引起了众多网友围观吐槽。有网友称:这中式英语,太牛了。难道是最新的汉英混搭风么,太无语了!

    其实,地名翻译上的混乱、“中英混搭风”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只是许多人熟视无睹罢了。

    多数专家赞成用汉语拼音

    如果说对于“钟楼”究竟该翻译成“Zhong Lou”还是“Bell Tower”,还有一些讨论的价值,那么地名翻译中的“中英混搭风”则实在有些欠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地铁站名的翻译并不统一,“XX Station”与“XX Zhan”的翻译方式并存,显得有些混乱。对于这些问题,相关领域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

    西安地铁所有的站名翻译均采用汉语拼音。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安危认为,这样做既不方便外国人,也不利于宣传西安。他说:“西安的有些地名是著名的文物古迹,应该沿用约定俗成的译名,如钟楼Bell Tower,大明宫Daming Palace,而像航天城等显示西安的重要性和建设性的地点,翻译成英文专属名肯定比汉语拼音更能让外国人接受。”

    西安地铁相关人员回应并解释说,他们曾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对英文标识的翻译工作进行过研究。根据2008年发布的《地名标志国家标准》要求,西安地铁一、二号线英文站名全部采用大写汉语拼音译法。西安地铁英文站名的翻译曾上报给省民政厅,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西安市语言办也认可这种翻译,因为大写拼音译法是国家标准,也符合国际惯例。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刁晏斌先生认为,陕西省“地名不得使用外文译写汉语地名”的规定是合法的。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多年审议,早在1982年就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所以,陕西的做法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上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声音,大概只是基于一些其实并不正确的“传统”做法,比如用英语来翻译,或者是用外国人创制的老掉了牙的威妥玛式拼音(如“北京”拼写为PIKING之类)。

    刁晏斌教授说,即使不从法律的层面来看这件事,这里也还有一个立场转变的问题:从“屈己就人”到“以我为主”。我们的地名翻译,自然应当用我们自己的汉语拼音表达形式,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名从主人”。

    可见,无论是网友还是专家,多数人倾向于中国地名用拼音翻译。用汉语拼音翻译中国地名,除了更加接近本土语言之外,同时也符合我国各项语言规则、法令的要求。《陕西省实施〈地名管理条例〉办法》的实施为汉语翻译的规范带了个头。

    (原标题:地名翻译"中英混搭"大明宫译为Daming Palace)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