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VS赣州:坐拥稀土资源 致力产业突破

2013年04月24日 08:26   来源:南方日报   杨大正 范琛

  河源市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与江西省赣南地区接壤,北距赣州市250公里。上世纪末,全国各地的淘金者不远千里来广东“淘金”。在江西人眼里,他们羡慕赣州离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最近。

  2005年,粤赣高速全线通车,赣州至广州、深圳车程仅需4小时,融入“泛珠三角”一体化经济圈,形成了地产、稀土、脐橙三大产业增长点。

  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数十名河源干部民众皆感叹,现在赣州发展势头猛,早把河源甩在了后头。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河源市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约615亿元,税收收入约76亿元;赣州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税收收入超200亿元。

  赣州之所以发展迅速,和“稀土王国”密不可分。记者从赣州市相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获悉,和稀土相关的产业已经成为工业的主要支柱,更有县区财政收入的七成来自稀土产业。2011年,赣州规模以上稀土企业实现主营收入373.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量的20.3%,税收收入为28.6亿元,对全市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达到35%。

  而同样坐拥丰富稀土资源的邻市河源,稀土年开采量仅为200吨,相比赣州万吨的年开采量,经济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等不起了,要尽快迈出第一步!”和平县委书记蓝岸呼吁,必须把稀土产业加快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利器。

  赣州

  管理稀土比管毒品黄金还严

  3月6日,和平县国土局两名副局长和记者一同前往赣州市定南县矿管局,距离和平县城仅半小时车程。踏进定南县,“谁污染谁治理”、“促进稀土工业新发展”的横幅随处可见,路旁不时能看到一片片顺着山势修建的大池子,蓄着白色的液体。崇山峻岭之间,可以看到PVC管蜘蛛网状爬满山头。

  定南县矿管局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拿出了一份《定南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随着稀土价格水涨船高,乱采滥挖等非法行为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病”。据赣州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矿管局前领导透露,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赣州县县有稀土,都是无序开采,上世纪80年代赣州地区的稀土开采点一度达到1035个,造成了资源浪费、水土流失等严重的问题。

  在稀土“治乱”上,赣州“觉醒”得较早。早在2004年,赣州开始对稀土资源实行“四个统一”,取缔、关闭稀土非法采矿点达3000多个,捣毁浸矿池2645个。

  赣州将8个稀土资源大县的88个采矿证“化零为整”,全部收回,由赣州市政府和这些县以股份制方式,联合组建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下称“赣州稀矿公司”),对该市稀土资源统一开采,稀土矿山生产统一管理,稀土矿产品统一经营,以及稀土工业统一招商。

  不仅如此,手握采矿权证的赣州稀矿公司如将稀土矿的开采发包给个人或者其他公司,这些个人、公司开采出来的矿石都由赣州稀土矿业全部回购。

  如此一来,赣州一地的稀土产业链,被牢牢掌控在赣州稀矿公司手中。无论是对当地的财政收入,还是未来的招商引资来说,都是一张王牌。

  2004年,赣州稀土和钨土两个产业仅实现产值10亿元。2011年,赣州市规模以上稀土企业实现主营收入373亿元,还形成了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和新型光源三大基地。

  赣州市的计划是,下一个五年,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600亿元,力争800亿元,稀土和钨土两大产业要从“百亿”往“千亿”上“跳”。

  在赣州的一些稀土资源大县,稀土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税收来源。以定南县为例,当地稀土税费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其中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亿元,实现利润2.87亿元,实现税收1.61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赣州模式”一度被前来检查的官员称为“管理稀土比管理毒品、黄金都更严格”。

  和平国土局前来学习的两名官员回忆,南方五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稀土开发监管联席会议曾于2010年在广东河源召开,赣州在会上作的是“经验性发言”,其他地方则是“表态性发言”。

  河源

  合法开采量少 有资源没产业

  与赣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源尴尬的稀土产业现状:仅出售稀土原矿,在稀土深加工、研发和应用领域几乎空白,产业链连影子都没有。

  “有资源,没产业。”河源市经信局产业技术科科长谢伟东感慨。据公开资料显示,河源市是中国重要的稀土资源产地,其资源以珍贵的离子型稀土矿为主。目前探明储量约8.35万吨,占南方地区稀土总量的21%,在广东省稀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已将河源列入重点稀土规划区和稀土加工基地。

  空守着大量优质的稀土资源却难以利用,成了河源的难言之痛。谢伟东告诉记者,有限的合法采矿量是制约河源稀土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手中握有采矿权证,才具有对稀土的合法开采权。目前,河源仅有一本稀土采矿权证,而且获批的矿区面积仅有0.138平方公里,采矿范围内资源接近枯竭。

  而邻近的赣州市之前拥有88本证,2012年经国土资源部整合后缩减到44本,占全国稀土采矿权证的六成以上。

  除采矿权证受限外,由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下达到河源的稀土开采总量也极为有限。谢伟东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河源每年的开采总量只有约150—200吨,而赣州则有上万吨。

  河源市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兆平告诉记者,河源曾经也是稀土开采大市。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稀土开采没有严格限制,河源市开采矿山达30多个,还建有两个国有稀土分离厂。随着90年代稀土价格走低,稀土开采加工陷入低潮,当地稀土矿山和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原有的采矿权证也只保留了一本。

  时过境迁,稀土产品价格在本世纪初突然开始飙升,而此时河源当地的稀土产业仍未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但与此同时,非法盗采稀土资源的现象在河源大量出现。据统计,在盗采高峰期,河源全市有稀土矿的40个乡镇就有近300个非法开采稀土矿点。河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邵卫根告诉记者,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打击非法盗采,却难以从稀土资源中获得财政收入。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河源市偷采的稀土,绝大部分被卖到赣州,再进一步进行深加工。“稀土的应用面非常广,都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邵卫根向记者介绍,“开采一块钱的稀土原矿产品到做好产品拿出去卖,卖到一千块钱以上都非常容易。”然而,目前河源市稀土深加工领域却几乎空白。

  河源市华达集团东源古云矿产开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坚告诉记者,该公司是河源唯一持有稀土采矿权证的公司,由广晟有色公司控股。“政府要协助企业把合法采矿的量扩大,有原料基础,再进行深加工,只有几百吨产量是没办法搞深加工的。”

  产业基础的薄弱,使得河源在稀土后端产业发展上举步维艰。“分离冶炼一空白,后端产业发展就非常难,虽然现在新材料、新电子产业方面对稀土有需求,但在河源本地却没有这种来源。”河源市发改局局长黄添胜说。

  在谢伟东看来,河源稀土产业链的缺失也有环境保护因素的影响,“受《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限制,东江流域不准建设稀土分离厂,导致深加工很多项目没办法上马。”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不是长远之计。”河源市相关领导透露,他们已经多次向省里和中央要求支持河源市办理稀土采矿证,请求省里出面,商请国土资源部支持,增加河源市合法开采稀土矿权证和矿山数量,扩大开采范围,增加年开采量。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工作既要堵,也要疏,河源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解决河源老百姓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破题路径

  建设产业链 回收利用资源

  尽管困难重重,努力争取稀土产业政策的河源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河源市与中国五矿集团(以下简称“五矿”)联合编制的《河源市稀土产业规划》不久前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认可。在许多人眼中,这意味着河源争取稀土采矿权证的砝码又加重了一些。

  3月5日,河源市经信局派出考察团队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该地区开发和经营稀土资源的经验。

  据邵卫根介绍,早在2006年,河源就与广东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签定了协议,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稀土项目。然而,二者之间的合作进展并不理想。直到2011年3月,河源市政府又与五矿签署了《合作开发河源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和五矿合作不具排他性,”邵卫根说,“这次我们不仅是把稀土作为资源,而是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支点。”

  在河源采访中,接受南方日报采访的官员和行业管理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后发优势。在邵卫根看来,《河源市稀土产业规划》的制定与通过,“高规划,高起点,就是河源稀土产业‘后发优势’的体现。”

  “学习赣州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赣州早期稀土开采的浪费很大,资源的回收有浪费,点多面广,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现在起点可以更高,建环保型矿山,选点主动避开人群,避开产生污染的可能,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邵卫根说,五矿已经在河源组建研发检测中心,为稀土产业链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五矿进驻河源后,立即在当地开展资源勘查工作,根据专家的勘察工作结果估计,河源稀土矿产储量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河源市发改局局长黄添胜认为,珠三角是稀土发光材料的大市场,而河源的原料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与赣州相比,河源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日前,省经信委同意在河源规划布点稀土高新材料产业园,初期规划土地约1000亩。与此同时,河源与五矿联合举办的首届稀土产业招商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办中。

  “现在我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邵卫根信心满满地说。所谓“东风”,指的就是增加稀土开采权证。

  而在“东风”暂未吹向河源的情况下,当地官员也在思考着稀土开发利用的突破口。

  和平县稀土资源丰富,曾是稀土盗采的“重灾区”,当地政府经过铁腕整治,对盗采点进行复绿,情况已大有改善。“我们过去集中在保护,但没有争取新的采矿权证,像治水一样光堵不疏,会引起一些矛盾。”蓝岸说,“既要科学规划,又必须要有突破口,要解决眼前老百姓生活的问题和地方发展的问题。”

  蓝岸告诉记者,和平县开采的瓷土中,稀土含量可达万分之五。而和平一年外运瓷土超过200万吨,以此计算,其中可提炼稀土1000吨,可为县财政贡献上亿元财政收入。“如果不去利用,这里面的稀土就会被烧成瓷砖,白白浪费,非常可惜。”

  这一做法在去年7月举办的九省(区)20市(州)稀土开发监管联动联席会议上被明确提及,该会议发布的《关于规范重点建设工程及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综合利用稀土资源的指导意见》显示,要求“对重点建设工程以及废弃矿山治理工程设计的稀土资源,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尽可能综合回收利用,确保宝贵的稀土资源不被丢弃、浪费和破坏。”

  “不差资源,只差方法,目前没有明确消息获得新开采证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突破。”目前,和平县已经向河源市和广东省递交了申请报告,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稀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工作出路,实现矿山环境治理和资源合理保护并重。

  据和平县国土局透露,目前在建的河源东环高速公路和平路段的路基土方中发现稀土成分含量较高,如不加以综合回收利用,大量含有稀土的泥土就会被平整为路基,从而造成大量矿产资源浪费。

  蓝岸略显焦虑,走到办公桌前找到那份递交给省市有关部门的申请报告拿给记者,“政策可以灵活一点,让我们(和平县)先做试点搞起来。”

  ■专家观点

  强化生态理念 放大后发优势

  河源稀土发展如何向赣州取经?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认为,赣州稀土产业起步早,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稀土产业政策和产业链,河源迫切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在保护环境前提下把资源、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河源的后发优势一定会凸显。”王炯辉认为,河源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又邻近广东稀土市场消费地——珠三角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王炯辉建议,河源要想开发稀土资源,必须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强化生态理念,放大后发优势。

  广东省地质局一名要求匿名的专家表示,前提在于地方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处理。稀土资源开发的思路核心就在于在“保护中开发”。河源应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基础,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遵循国家政策,顺应民生和生态,最后寻求合作方,进行产业整合,努力打造龙头产业,并建立起新材料产业园,找准稀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对于河源等粤东西北地区规划先行的做法,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接受了南方日报采访,强调通过规划的同时也不能错失发展机遇。河源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规划必须要落实行动。河源等粤东西北地区缺乏足够的政策倾斜的形势下,比邻省城市发展落后,“也不能怪河源不努力,政策上要多支持。”

  ■记者观察

  期盼政策支持 开发利用资源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遇,使得河源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想抓住时机,而现实状况却是缺开采证缺指标;另一方面,只有极力打击非法开采,防止资源流失,才能把稀土资源储备起来。

  看着有“稀土王国”之称的赣州市稀土产业“疯狂又给力”的发展,河源貌似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无奈。若无突破口,终会使得城市发展陷入“郁郁不得志”的消极境地。如果说,赣州市稀土产业的发展已经处于跑步进军的阶段,那么,河源市还处于学习走路的阶段。

  “卖原矿”处于产业最低端,也是河源的真实写照。《世界是平的》一书就将世界说成是一个外包工厂,而“卖原矿”则是处于这个世界工厂的最底层,终究是被人压榨的对象,而利润却寥寥。

  赣州市的发展大部分都从其他地方收集原矿,来进行精深加工,整合稀土矿产企业,向形成强大产业链的方向迈进。可见,产业链建成对经济影响力的辐射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政策支持的缺失,同样给河源稀土矿产的发展带来制约。当前,稀土作为重要战略性资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河源早期一直致力于专项打击偷采和开展复绿工作,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已经形成。期盼的,是政策上更给力。

  如今,河源需要以一种破竹之势,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开辟康庄大道。发展稀土产业,必须靠两条腿走出一条逆袭之路。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