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托老所准入补贴办法年内出台

2013年05月03日 09:55   来源:京华时报    
    依据“9064”养老模式,4%的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6%的老人通过社区日间照料所养老,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目前,北京社区托老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市社区,缓解了居民在社区内就近托老难的问题。但有关托老所的注册、管理、补贴、准入退出等种种问题,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托老所的管理办法及补贴办法年内将出台。

    管理举措

    托老所准入办法将出台

    对于政府而言,确实有个任务没有完成,就是托老所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早在2010年,本市推出“九养政策”时,就开始在一些社区兴建了一批托老所。

    “对于政府而言,确实有个任务没有完成,就是托老所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记者,北京社区里的情况、服务需求比较复杂,而托老所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如资质、安全、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等,民政部门一直在研究,“相关管理办法已经过了两三稿了。我们希望出台的政策既能让大家敞开干,又能有一些规范的东西,能防范一些问题。”

    这个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将会明确托老所注册的基本条件,需要符合消防、安全、卫生、食品等各方面要求,以及护理人员的资质、基本运行资金、管理资质等都要符合要求。

    针对广受关注的托老所注册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其是公益性质,难获贷款,赚到的钱不能用于资本累积,只能用于公益性投资。一些托老所更愿意是企业身份。

    “我们现在也慢慢在开拓企业注册这条路,只要老人好,这何尝不是双赢?”李红兵说,办法将规定,托老所可有两种注册形式,一种是在工商注册,一种是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

    办法将会涉及托老所的准入、退出机制。李红兵表示,办法年内即会出台。

    数千家托老所将转型

    现在全市有近4000家托老所,能够24小时托管的只有200家左右。

    本市托老所目前来说分为3种形式:一种是24小时的全托服务,老人在这里可以长期或短期居住;一种是日间照料,类似于日托服务;第三种是类似于社区的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和交流的地方。

    “第三种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李红兵说,第一种托老所可解决不能自理老人的照护,第二种则把半自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照料,第三种更多解决的是可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社会交往问题。

    据了解,现在全市有近4000家托老所,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三种托老所,能24小时托管的只有200家左右。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第三种托老所其实并不那么受欢迎,能自理的老人,他们希望去更远的地方,社区活动中心是满足不了他们需求的。对此,李红兵表示,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托老所管理办法出台后,这些托老所将依据办法全部进行转型,“要么往上转,要么往下转”。

    李红兵说,第三种托老所能提供的更多是社区为老服务,这种服务今后将单独剥离出来,有条件的可以转为日间照料,条件更好的可以转为全托型托老所,即往上转;没有条件的转为社区服务中心,不仅仅是针对老人,而是针对全社区居民开展服务。

    李红兵说,依托社区托老所送服务上门的青松模式其实就是驻社区的服务站,严格来说,是解决90%居家养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以后要重点发展的一种模式”。

    帮扶举措

    托老所租房将获得补贴

    10张床位是托老所能否盈亏的一个分界点,超过10张床位,在人员配备、成本投入、盈利等方面都会相对好些。

    按照民政部规定,养老机构超过30张床位才可享有床位等补贴。而托老所多在社区运行,规模普遍较小,少的有两三张床位,多的也才十多张床位。

    多家托老所反映,托老所一直是在微利甚至亏本运营,希望政府给予补贴。

    今年,这一愿望有望实现。“针对托老所的补贴办法将在今年出台。”李红兵说,因社区房子有限,托老所多采取租赁方式,“这也是现在托老所运营中比较常态的方式。”

    对以租赁形式存在的托老所,“我们正在研究要给予补贴。”李红兵说,因地域的租金差异太大,在租金补贴上难以形成统一标准,“总的方向还是希望以支持运营床位为主。今后不同城区的床位补贴是否有差异,这个还需调研。”

    李红兵说,按照民政部门的想法,对于托老所中24小时接收老人,即全托的托老所,“我们想把10张床作为获得补贴的一个底线。”

    为什么选择10张床位?李红兵说,民政部门调研发现,10张床位是托老所能否盈亏的一个分界点,超过10张床位,在人员配备、成本投入、盈利等方面都会相对好些。

    10张床位的底线形成后,与原来3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一起,就形成了一个10-30张床位的养老空间。

    在李红兵看来,这种养老空间里的托老所,可称为小微型养老机构。“我们会出台相应的管理、培育办法。只要符合这个办法,在工商或民政注册民办非企,就都不是问题了。”

    在补贴额度上,李红兵表示,对全托所,超过10张床位的,其补贴的幅度将会参照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而对于日托型的托老所,“补贴办法正在摸索中”。

    新小区配建保障托老所

    对于托老所来说,场地问题一直是最大的瓶颈。

    按照规定,现在新建小区都会留出相关的配套设施用于社区服务,但是这些设施谁来管理没有明确,以致很多设施没有按照规划来用。

    对于托老所来说,场地问题一直是最大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红兵说,民政部门打算从两方面来解决,对于新建小区的配套设施,“我们希望逐渐固化某一种设施是用于养老的”。

    他表示,按照相关规定,现在新建小区都会留出相关的配套设施用于社区服务,但是这些设施谁来管理没有明确,以致很多设施没有按照规划来用,而是被建设成了别的场所。

    “今后要逐步明确由民政部门来接收并负责管理新建小区的这些配套设施,真正把这些设施用在社区养老和服务上。”李红兵说,届时这些设施将是托老所建设的一个很大保障。

    李红兵说,老旧小区改造中多出的一些房子,将会转化为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但据了解,社区中的托老所多在民居,很多居民觉得会扰民,不愿托老所开在自家附近。

    “托老所不仅仅是没地方,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北京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托老所以企业形式注册成立,但工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和住房性质的要求很严格,注册为企业的,要求其注册地址是商用或商住两用的住房。

    “但养老呢,恰恰是适于人们居住的地方都可以。”上述负责人说,老旧社区能挤出来或托老所租赁的地方,很少是商用房,“市场管理和养老方面仍有一些矛盾待解决。我们希望在法律上也做一些突破。”

    意外伤害险覆盖托老所

    最担心老人出意外。这是每个托老所负责人对记者说的话。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

    李红兵表示,老人因身体原因,确易发生意外,这给老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服务提供者增加了很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让很多服务提供者望而却步,甚至就此退出。所以我们现在想让社会上的商业保险进入,为老人提供意外伤害保险。”李红兵说,按计划,今后老人乘车、去公园、去服务场所等,甚至当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如果老人发生意外,都将可按照意外伤害险获得赔付。

    李红兵说,该保险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是政府购买,政府将为三无、低保等老人购买保险,第二种是希望老人自己能有保险意识,主动购买保险,第三种是老人服务场所,主动为老人集体购买一些保险。

    “这样就可实现一种老人和服务机构都可受益的分担风险模式。”李红兵说,政府也将督促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构购买这样的保险,鼓励家庭、老人个人主动购买保险,“这样就可把所有的风险点堵住。”

    去年民政部门推出意外伤害保险的试点工作,广受托老所欢迎,现在有2000家托老所已为老人购买了上述保险。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意外伤害保险的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预计将在今年实现托老所全覆盖。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