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将高山生态搬迁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2013年05月20日 09:29   来源:重庆日报   向婧 颜安

漂亮的武隆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记者 向婧 摄

  5月14日中午,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一片繁忙:公路上,小轿车不时穿行其中,公路旁,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散步,而目光所及之处,农家乐高朋满座,工地上村民正忙着建房……

  武隆县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木根村这两年的变化是惊人的,这主要得益于扶贫思路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搬迁让天更蓝水更绿腰包更鼓

  木根村雄佳湾农家乐老板刘莉介绍,她正在建一栋三层楼房,楼房雏形已显,她投入了100多万元,设计了40个房间以及会议室、KTV室等等,让旅游接待更规范、更有档次。

  过去,刘莉一家住在高山上,那时仙女山旅游公路没有修通,一家人要吃水,要靠肩挑背磨、翻山越岭,他们一家和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因为每天需要背水养家而无法抽身外出打工。

  除了背水外,砍柴也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刘莉的老公蒋仕雄平均每隔一天就要上山砍柴,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天,村里其他农户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既耽误了农活,又把半座山砍得“斑秃”,煞是难看。

  2010年初,木根村被列入我市“整村脱贫”试点村。扶贫部门在此调研后,决定充分发挥当地紧靠仙女山景区的优势,以乡村旅游为主业帮助其实现脱贫。当年,木根村接受各类资金上千万元,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改造,生活和经营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刘莉一家和其他村民也得以从高山上迁下来,并逐渐依托邻近仙女山的优势发展起乡村旅游。原来的宅基地则被复垦,用电、用太阳能、用液化气的人多了,砍柴的人少了,山上的植被逐渐恢复。

  保护生态的最好方法就是搬迁

  “富饶的贫困区”,这是不少人对武隆的评价。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农副产品等独特而丰富,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武隆一度守着“金饭碗”挨饿。

  生态与经济,通常以互为前提的关系呈现——生态好的地方,人类活动较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正因为人类活动较少,所以经济发展较慢,生态保存较完整。

  “森林是武隆的命根子,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资源,最大的财富,”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山上的农户,砍柴做饭是必须的,而扶贫就得修路、架电线,耗资巨大,却因为村民居住过于分散收效甚微,反而造成了地表破坏。”

  “因此,高山上的生态,最立竿见影的保护措施就是搬迁。”刘新宇说。

  与生态搬迁相结合的产业是乡村旅游。一方面,武隆有260多处景点,将这些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中国武隆公园,能带来大量人气,为大旅游带动小旅游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武隆将高山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态搬迁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和分散安置,打造了木根、白马、接龙等54个高山生态安置点。这些安置点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已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100余户,农家乐343家,户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

  搬迁也让武隆的生态更加优良。该县曾测算过,如果以柴为主要燃料,一户农民每年要砍柴2800公斤,每砍1公斤柴,便增加了约2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从2010年至今,武隆已完成4924户高山边远农户的搬迁,由于对柴的需求大大减少,植被恢复良好,无形中减少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生态为本构筑“绿色梦”

  去年初,“中国武隆公园”的概念横空出世,一时引起热议。

  “中国武隆公园”,即用20至30年,把2091平方公里的武隆打造成类似于美国黄石公园和非洲大裂谷、欧洲小镇综合一体的大公园。这个“公园”的呈现形态是绿色的,而其根基则是产业。

  “我们主要设计了3大产业,一是旅游业,二是特色农业,三是环保型工业。”武隆县相关人士说,“前两者主要作用为富民,后者则重在强县。”

  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无需多言,而对于工业,武隆限制很多。例如,该县曾拒绝了一个投入30亿元、年产出达60亿元的大项目,只因其对环境有损害。该人士坦言,如果武隆没有了生态,就失去了立业之本、强业之基。因此,发展生产资源可再生性、生产过程可循环性、生产产品具有生态属性的生态产业才是他们的方向。

  在产业根基上搭建的“公园”,要以集中为路径:人口向旅游度假区集中,向项目开发区集中,而工业则向园区集中。“就像你们报纸留白,是为了版面更好看一样,我们将人口、产业集中,也是为了让绿色更普及,让‘公园’更清爽。”该人士说。

  武隆只有41万人,县域地形虽然山势连绵,但并非没有平整区,这些都是集中的有利条件。“人口与产业集中后,一则保护了生态,符合公园的理念,二来集约了土地,三是节约了政府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四是加大了致富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生态为本,为‘中国武隆公园’奠定基础。”该人士最后表示。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