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远40名农民持资格证"上岗"农民开始"职业化"

2013年06月05日 18:28   来源:大众日报   高玉国 尹晓玉

  ◆核心提示

  我国第一批被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金都招远“诞生”。5月24日,这里有40名农民领到《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持证“上岗”的职业农民,将优先享有国家和省市县各级给予的各种扶持发展的高标准保障,以及新增加的农业补贴、免税、免息、金融信贷等政策扶持。

  这是否意味着,“农民”这个词语不再是户口本上的身份,而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职业?他们是如何选出的,新身份又会带来哪些新变化?此举能否有效地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从而破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和后继乏人的难题?为此,本报记者走进招远,探访乡村,以求解读我国农业发展史上这一“里程碑”事件。

  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大户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是,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资金投入,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5月28日,记者在招远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见到了4个“持证”农民代表。下地割草回,在办公室坐定,记者发现他们的穿着跟城里人没多大差别,其中3个还带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要不是标志性的脸膛黝黑,话语质朴,很难把他们跟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联系在一起。

  据招远农广校校长张友介绍,经过调研、论证,当地将果业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产业,参评初级职业农民的基本条件是:年龄在18—60岁之间,长期从事果业生产,具备系统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 

  《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列了五条具体要求,第一条即:有10亩以上果园种植规模,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主要来源于果业。“这超出了外出务工的收入,体现出了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吸引力。”张友说,职业农民实行初、中、高三个级别认定。级别越高,对受培训情况、经营能力就有越高的要求,年龄上也越年轻。

  “3年多树就长这么粗了,而且树形呈纺锤形,非常漂亮,真不孬。”一到李玉杰的苹果地里,张友就对他的种植技术赞叹不已。李玉杰是夏甸镇东丁家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招远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之一。他经营苹果20年了,现在苹果种植面积为16亩,年收入9万元。他的苹果质量高、色泽好,每斤比市场价能高出0.5—0.8元。

  精湛的技术并非凭空而来。自2008年开始,李玉杰就接受市农业部门的技术培训,尤其和招远农广校校长张友结下了深厚友谊。张友长期在一线,讲起农业知识头头是道,自己开着农业科技大篷车,农民随叫随到,有时连晚上都进村入户搞培训。为了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招远农广校根据要求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培训制度。“不仅仅是技术,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农民的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的意识和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的种植大户,区别在哪里?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现代农业和经营管理知识,还要有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得好,接下来可以注册家庭农场,在第一批40人持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记者发现有三人果树面积超过100亩,达到了家庭农场的注册标准。

  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难题

  “10年之后,就没人会种地了?”几位“职业农民”忙不迭地摇头,“不用那么长时间,5年后就很少了。”

  夏甸镇东丁家村人口536人,现在最年轻的农民有多大?38岁!李玉杰说,土地规模在10亩以上的,村里仅有十几户了,其余村民每户只有几亩地,且是多数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在经营。“凡是年轻的都到城里落户了,宁肯每月打工赚1000元,也不想在家被风吹日晒。”

  如果照此下去,年轻人将有不会种地之虞。据统计,2010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已经占到40%,到2016年,这一比例将超过50%,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将越来越突出。

  大龄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也在不断降低。记者在东丁家村发现,60岁以上农民管理的果园,基本都是老树种,形不成规模效益,因为管理不善,技术陈旧,生产资料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每亩平均收入比起新型职业农民的土地,要少三分之一甚至近一半。“由于郁闭度太高,村里老果树病虫害比较严重。”李玉杰说。

  对农民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和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关农业部门曾做过调查,结果仅有1/3的农民能够“知道一些”。

  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姜家献说,“职业农民”这一概念,最早见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同年12月,农业部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题研究和100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探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招远被列为我省仅有的三个试点县之一。

  显而易见,农业的真正继承者应是新型职业农民。高向军就是这样的代表。他是大秦家街道办事处苇都梁家村人,贩苹果赚了一些钱后,2007年他选择返家务农。“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土地的诱惑越来越大,我想回来创业,用资本和先进科技种苹果。”现在,他在自家10亩老果园基础上投资100多万元,新发展了果园170亩。

  青山绿水,170亩新果树随风摇曳。橡皮管四通八达,正在进行微喷作业,“三个人三天就完成了,省大力气了。”他正在改造设备,今后施肥只需要将肥料注入水管中即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这样又可以省下3.5万的成本。”高向军决心以质量闯市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生物防病治虫技术,自然长草,不使用剧毒农药,减少用药次数,他的果园已成为市级优质示范园。

  农民如何更“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最在乎什么?阜山镇东李格庄村村民李桂英说,现在招远农民的收入已经与城里人接近了,但社会保障仍有城乡之别。“等我们60岁以后,就体现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生病了怎么办?养老怎么办?因为这,很多年轻人宁肯到城里少赚一点,也不在家种地。”

  “我们正在跟劳动局协商,想找到一个稳妥的办法,争取率先将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实现城乡接轨。”张友说,今后只有实现这一点,职业农民才不再仅是一种身份印迹,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一种从事农业的人们乐意选择的固定乃至终身职业。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怎么种地?在夏甸镇凤凰坡上,有一处集果业生产、管理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与展示,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苹果生产示范平台,这也是招远市农广校的田间培训基地。记者在此看到了这样令人惊奇的景象:1200亩土地,主栽品种为烟富3号、红将军等,株距1.5—2.5米,行距3.5—4米;行与行中间,长满了高约20厘米的鼠毛草,既可以保墒,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宽阔的行距,也为统防统治的机器留出空间,结束了人弓着腰为果树打药的历史。

  “亩产投入劳力可减少20多个,优质果率可达到90%以上,亩效益可达2万元以上。我希望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能这样种地。”张友说。

  ◆相关链接

  给新型职业农民发证,为什么招远先人一步?这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招远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教育、国土、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农业局负责具体试点工作。

  张友说,要推进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政府重视,不能只靠农业局单兵作战,二是选择好自己重点培育的产业,并因地制宜制定认定标准,形成系统性地教育培训制度。今年,招远计划再通过培训认证,新增400名新型职业农民,招远市政府决定每人给予300元的培训补贴。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