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4个世界人口日。天津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突破1400万。近两年来,本市常住人口的增量九成缘于迁移人口的增长。事实上,随着本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新天津人”来到津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南腔北调的口音和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丰富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奋斗,书写着自己与天津的故事。稿件统筹邓晶龙周白石
本市常住人口两年增113万
新世纪以来,本市人口规模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且有加速增长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本市常住人口为1200多万人。而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300多万,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则已超过1400万,“十二五”的前两年,全市常住人口累计增加了113.86万人,增幅达8.76%。其中,人口自然增长占增加人口的一成不到,九成以上的增加人口来自于迁移增长。
分析 本市人口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在接受新报专访时表示,本市人口发展现状呈现出三个特点。
特点一流动人口快速上升
原教授介绍,新世纪以来,本市人口规模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十五”期间本市常住人口年均人数净增长率为8.37%。,“十一五”期间的净增长率为10.25%。,“十二五”期间该数字攀升至28.47%。,年均净增人数是“十五”期间的3.4倍。
“主导天津常住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是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原教授解释,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本市人口自然增长占增加人口的5.02%,迁移增长占增加人口的九成多。“十二五”的前两年,本市人口自然增长占增加人口的6.11%,迁移增长依然占增加人口的九成多,外来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在上升。
特点二正处于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
除流动人口上升外,“十二五”前两年,本市人口自然增长人数也呈现缓慢增加的态势,在人口增长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间,本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7%。,“十二五”期间,该数字上升到3.48%。。原教授解释,这是因为本市正处于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80后这个在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期间出生的群体,如今正处于生育年龄,同时流动人口中也有不少孕龄妇女,这就使得本市在全国孕龄人口下降的大趋势下,依旧处于上升态势。
不过,本市各区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均衡。市内六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也就是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几乎可相互抵消。而环城四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略高于市区,远郊五区县则更高一些。
特点三处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原教授介绍,虽然本市正处于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但目前本市仍处于稳定的低生育水平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本市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这个阶段提前于全国14-15年。
影响 流动人口改变本市人口结构
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改变了本市原有的人口结构。原新教授认为,这将给本市带来三重影响。首先是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的进入,掩盖了本市户籍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过程。目前,本市老年人口的总规模是187万人,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上升。同时,市民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达到81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到6岁,可以预见本市的养老压力将逐渐增大。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又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下降,相对减慢了老龄化程度,造成养老压力不大的假象。
其次,教育压力逐渐增大。实际上,由于本市长期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户籍学龄人口数正在不断减少,但流动人口的持续上升正在打破原有的学龄人口结构。很多流动人口都是举家迁移,他们带来的子女需要上学;同时,还有一些流动人口正处于孕龄,未来她们的子女也将面临上学问题,这无疑推升了学龄人口总量,增加了本市教育的压力。
当然,流动人口也为本市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我国,劳动人口的年龄被定义为15-59岁人群。在本市,户籍人口中劳动力达到的最大分值早已成为历史,而外来流动人口中80%-90%的人均在劳动力年龄范围内,他们有力地补充了本市的劳动人口年龄。
人物故事
老一代来津务工者
20载后已是此乡人
陈海燕算是老一代外来人口的代表,17岁那年,她只身来津投奔姑姑学裁缝手艺,之后的人生便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立业、成家,一过便是20载。如今,她在河西区尖山街是小有名气,社区里的老主顾只认她家做的衣服,左邻右舍都喜欢她这个热心人。此外,她还是该街流动人口协会的副会长,联系着人数近万的来津务工的兄弟姐妹。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早就觉得自己是个天津人了。”
陈海燕的裁缝店位于曙光里社区中,面积虽然不大,但生意很是红火,南开区、红桥区,甚至是北京、唐山都有慕名而来主顾请她量体裁衣。海燕说,当年在家乡,年轻人都学手艺,为了能将手艺展示出来多赚点钱,人们都是远走他乡。17岁那年,海燕也走出了村庄,投奔在天津做裁缝店生意的姑姑。在姑姑身旁边学边干了6年后,海燕结婚了,她与丈夫决定不枉费多年的手艺,一起在天津开属于自己的裁缝店。开店初期日子很苦,海燕和丈夫省吃俭用地悉心经营,凭借着肯钻研的毅力,他俩做的衣服被一传十、十传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意便好了起来。
外地人在津白手起家,样样都要自己操心。但海燕说,付出劳动并不会让她觉得辛苦,但孩子不能留在身边,是多年的遗憾。她说,在孩子要上学那会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还不能在天津上学,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而如今,外来人口的子女可以享受就近上学的政策,这真是解了在津务工的外地父母的后顾之忧。
海燕告诉记者,老一代的外来务工者一般都从事着比较基层的行业,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为这座城市做着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贡献。当然这里的人们也接受了他们,“在津生活20年,这里早已被我当做第二故乡。我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可以来天津上班,继续奋斗他的人生。”
融入第二故乡“新天津人”放飞梦想
随着天津的发展,经济增长点的重新定位,这座城市中“新天津人”的职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来外来务工者是以输出体力劳动为主,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则属于高技能或高知型人才。而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市民对于流动人口的认识也发生着改变。稿件统筹邓晶龙周白石
改变一人员从业结构变化
近两年,本市经济快速发展,这吸引来不少高端人才。南开大学原新教授介绍,外来人口的从业结构与地区整体的经济结构息息相关。深圳发展时期定位于国际加工厂,主要从事外来货品的加工工作,因此当时它召集了大量的加工工人。浦东开发开放时期,定位为高端服务业,吸引不少技能型人才。本市滨海新区定位总部经济,并向高端服务业转型,这使得对劳动人口的需求由数量转变为质量,由低端劳动密集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人才。
改变二 对流动人口观念变化
原新教授介绍,其实,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态度和认识同样在发生着变化。最早,这个群体被称为“盲流”,即“盲目流动的群体”,虽然这个词汇本身没有贬义,但是毕竟有些许歧视的意味在其中。随后,这个称谓改为“流动人口”,这个词汇更显中性,不过其中同样透露着这个群体可能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的意思。之后,称谓更替为“外来务工人员”,这个词汇开始彰显该群体的正面力量,预示着他们蕴藏着提升地区经济的能力和潜力。如今,对该群体叫得最多的是“新城市人”,落地天津可称之为“新天津人”。
“只有把‘新’字去掉时,这个群体才是真正融入了我们这个城市。”原教授认为,要想助推天津经济发展,留住这些外来的高端人才非常重要。为此,他建议本市完善对该群体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让社会福利惠及到更多“新天津人”。
人物故事
高知技能型“新天津人”
快速融入津城
新一代的外来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除了体力劳动者外,他们中有些人掌握着高端技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为了寻梦而来,并为天津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智慧,80后的刘瑞就是新一代外来工作者中的一员。
刘瑞研究生毕业选择来津打拼,他说,这里相较于北京生活成本低,是个自我成长发展事业的好地方。在五年的职场生涯中,他一直从事房地产开发行业中的人力资源岗位。这期间,他经历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半,起始月薪3000多元;第二份工作做了一年多,起始月薪7000多元;今年3月份,他应聘到一家在津新开的公司,在其中担任行政和人力资源部门主任的管理职位,起始年薪接近30万元。
刘瑞说,刚来天津时,除了业务不会考虑其他事情。可是到了工作的第三年,他感到进入瓶颈期,一段时间内职位和薪金都难以再有上升空间。“我当时想过很多,比如换一个城市,选择更大的平台施展才华。但最后我发现,其实天津这座城市非常有潜力,机会和平台多于自己的想象。于是,我决定留在天津,并为自己重新选择发展平台。”现在,刘瑞已在天津安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圈。他说,这座城市对外来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现在来公司应聘的年轻人中有六成是外地人,他们正在延续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政策链接
建立两地信息交换网络
为了强化本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双向协作,与20个省(市、区)的32个县市签订179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多)向协议。通过“合同式”、“计企联合”服务管理新模式,对流动人口进行动态监测,组织开展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动态监测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能力。
建立现居住地与流动人口户籍地信息交换网络,形成一表两图新的管理模式,并采取“上门方法”完成“走动式服务”,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启用《流动人口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表》和《流动人口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登记证明》,为解决流动人口办证难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对流动人口开展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市政府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列入今年改善人民生活20件实事中,各区县也把该项目纳入本地区的民心工程项目,实现了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全覆盖。在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和孕前优生数据中心,完善高风险人群市区两级评估指导、跟踪随访和质量抽检机制。加强各服务分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优生监测、随访服务等八项功能,规范项目工作,建立转诊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孕前预防。截至目前,已为10万多人提供了该项免费服务,筛查出高风险人群8000多人。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