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11日从深圳市卫人委获悉,酝酿了六年之久的医疗执业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医强险”)年内有望启动,首先将在14家已设医调室的医院先行试点。这也是国内首次将执业医师个人纳入了被保险人,标志着医师的执业风险有了保护屏障。
“医强险”是中国医师协会和深圳有关部门在医疗纠纷处理制度上的创新探索。据中国医师协会医疗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邱蓬鹭透露,“医强险”的方案框架已经完成,初步取得了深圳政府各部门的共识,并且有几家保险公司表示了愿意承保的意愿。
据邱蓬鹭介绍,“医强险”的设置不同于现在有的医院购买的商业医责险,这是一个类似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即“交强险”)一样带公益性质的险种。保险公司以“保本微利”为原则测算保费。此后每年,保险费率将根据上年度的实际风险状况进行调整。
邱蓬鹭告诉记者,按照方案设计,中国医师协会和深圳医师协会将作为深圳“医强险”的共同投保人,全市医院和三万多名执业医师共同参保。“医强险”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医疗机构的执业责任保险,保的是因医院管理过失责任造成的医疗损害,保费从医院医疗风险基金中划拨;一个是医生执业责任保险,保的是因医师诊疗过失造成的医疗损害责任,保费出资采取医疗机构和医生各出一部分的形式。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建立医师执业的风险数据库,因此我们的设想是,所有医生先按统一费率购买保险。每份医生执业责任保险的费用每年不超过2000元,保额过百万。无论差错、事故、缺陷,只要是经过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平台处理的,保险公司都直接代位赔偿。借鉴港大深圳医院目前的保险模式,医强险也将采取‘低层+超赔’的模式,突破现有商业医责险赔偿封顶的‘瓶颈’。”
邱蓬鹭介绍说,“未来也将引入国际医疗不良执业报告机制,医生保费也将进行分层,与风险、事故赔偿几率挂钩。”
邱蓬鹭透露,已经与市维稳办达成共识,医强险将首先在14家已设医调室的医院试点,待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所有医院、所有医生推开。下一步计划将运用特区立法权,医强险要像交强险一样,成为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成为医师执业的准入门槛。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的试点,深圳的经验或将成为“国家版”医强险的雏形。
医强险可助推医改前行
记者 手记
从“医生戴钢盔”到“缝肛门”,近年来,深圳的医患纠纷不断,职业医闹的介入也使得矛盾不断升级。市医患纠纷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劳资纠纷的第二大纠纷。
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第三方调解是化解医患纠纷的大趋势。这几年,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平台上,市、区两级司法局以市财政专项预算的方式,在深圳14家大医院设立了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医调室以独立“第三方”的形式,承担医疗纠纷事件一线响应、一般性调解、引导和帮助医患进入诉讼或仲裁渠道解决争议等。
“调解冲在前,仲裁紧跟上,公安快打击,理赔有保险,诉讼在最后”,这是我市力图建立的依法处理医疗纠纷的“标准流程图”。建立医疗执业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形成第三方替代赔偿机制,这其实是深圳市医患纠纷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最后一环。
按照部署,下一步医调室将覆盖深圳所有公立医院。目前,我市医生多点执业、三级医疗转诊等医改举措推行并不顺利,除了体制的问题外,这其中风险承担也是一个核心“瓶颈”。“医强险”的设立或许也将助推这些改革的进行。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