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之外 深圳上半年GDP总量再被天津苏州赶超

2013年07月25日 20:58   来源:南方网   杨涛

  不出所料,深圳经济在2013年重回“保增长”轨道。今年1-5月,深圳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同比增长10 .8%,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14 .82亿元,下降41.2%,第三产业投资657.8亿元,增长30 .9%。总体而言,外需企稳、内靠地产,深圳进一步确认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步回暖趋势。

  不出所料,深圳经济在2013年重回“保增长”轨道。在各方解读全局底线为7%的情况下,深圳交出上半年颇为亮眼的成绩单。在前日召开的深圳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013.8亿元,同比增长9 .5%。同级别对比,在北上广之外,天津、苏州上半年G D P再超深圳。不过,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佳情况下,这个增速实属不易,它是对经济回暖趋势的确认,但这种确认只是阶段性的,只能称得上是“弱复苏”。

  经济逐步回暖已显现

  在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对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评价是:总体稳健、质量提升、更加协调。9.5%的G D P增速也认为“令人振奋”。

  深圳市统计局尚未正式对外公开各项经济指标,参考前5月该局经济分析可窥其一斑。今年1-5月,深圳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同比增长10 .8%,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14 .82亿元,下降41.2%,第三产业投资657.8亿元,增长30 .9%。在体现内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同比增长7.9%,相比2012年之前动辄15%以上的增速,目前只能说是低位徘徊;外贸在饱受质疑之下,尽管环比下降明显,但仍录得高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3.9%,其中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在财政金融数据上,也保持稳步攀升态势,尚未出现“温州式”资金链危机。 

  从数据上看,深圳经济已逐季回暖。今年一季度深圳G D P增速为9%,上半年总体要达到9.5%,则二季度单季增速要达到10%左右。但对这种回暖,在民间尚未形成一致认知。对官方数据,人们各有评判,从我们对深圳经济微观层面的接触中,尽管目前企业面临成本居高、信贷不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普遍认为二季度以来感受到经济回暖趋势。对深圳这种外贸依赖型城市而言,回暖主要体现在订单企稳与增加。

  房地产层面,年初以来量价齐升。深圳规土委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共成交新房住宅2.6万套,同比增加近一半。在供应量上,新上市一手住宅则增加八成左右,达2.9万套。此外,今年以来“小产权房”交易也有星火燎原之势。该产业自身体量大、交易额大,带动的相关产业不在少数。尽管从对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局面备受争议,但对短期而言,无疑是保障G D P增速的重要功臣。

  总体而言,外需企稳、内靠地产,深圳进一步确认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步回暖趋势。但是,由于目前外围形势震荡,以及金融、地产政策的不确定,这种回暖的确只能称得上是“弱复苏”。 动力缺失不容忽视

  在当前形势下,对经济在数据上的回暖,很难用好与坏评价。6月份“钱荒”证明,人们预期并不稳定,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参事、深交所首任总经理夏斌在深圳演讲时说,现阶段经济增长是用货币推出来的,实体产业层面已经出现经济危机的实际现象。

  抛却全局不谈,深圳经济发展到当前,存在怎样的问题,已经历几轮的探讨。多个难以为继是十年前由政府认识和提出的。在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实体产业动力缺失可能对未来影响深远。官方数据已表明,上半年在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新增投资上,已经大幅下滑。如果没有记错,去年同期该数据也是负增长。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较快,但其中包含房地产投资,没有细分数据,无法辨认三产全局的趋势,至少从税务部门的数据来看,深圳上半年工、商业的所得税延续下滑态势。

  以上这些情况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持续失速的确认。相比整体数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企业家会用脚投票,哪里有高收益、低风险,就往哪里走。在实体经济内,研发是持续增长的保障,资金流是运转的血液。但对制造业而言,本身利润在走低,投入研发技术又面临风险,信贷方面,土地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并不为金融业所认可。 区域数据也显示,宝安、龙岗两个工业大区上半年供水、供电基本是负增长。两个区的外贸数据也不如深圳整体外贸数据那么好看,均为个位数,龙岗进出口总额甚至是负增长。如果用“克强指数”来衡量两个区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话,可能与GDP难以同步。另一个例证是龙华新区,这个深圳典型的制造业基地,在确立中心城区规划之后,大力引进基建项目、房地产投资,但G D P一度负增长,工业生产大幅退潮。

  深圳市政府对下半年的期待放在重大项目、城市更新、改革攻坚和前海开放等环节上,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基本上是“内扩投资外引活水”,根源可能都主要倚重银行、货币。立足于长远,在不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深圳在发展同时,应静下心寻找内在动力,提升真正的经济运转效率,排除金融体系中的僵滞环节、隐患雷区,方能在未来发展之路中走得更稳健、踏实。记者 杨涛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