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轨交禁食成为争议焦点 禁与不禁尚未取得共识

2013年08月16日 03:30   来源:文汇报   钱蓓 实习生 祝越

  轨交饮食在许多拥有轨交的城市都不被允许,但修订中的上海轨交管理条例草案却没有将之列入禁止行为。在昨天的立法听证会上,这一话题再度成为争议焦点。

  提案人代表、市交港局巡视员周淮介绍,2009年上海市政府制定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时,曾举行公开的立法听证会,听证的议题就包括轨交饮食问题。反对方认为,轨交饮食容易引来老鼠,导致安全隐患,且国内许多轨交城市都已经禁止站内饮食。不同意禁止轨交饮食的意见则认为,饮食的边界很难掌握,且不少乘客已经习惯在轨交车厢内饮食,立法禁止必定遭遇执行难,将影响到法律的严肃性。

  这次上海启动轨交条例修订,各方仍在前述观点内打转。周淮表示,“目前大家普遍觉得应该缓一缓,等取得共识后再规定轨交禁食”。

  来自东方早报的听证陈述人李淑平表示“非常遗憾”,她说:“吃东西要分场合,地铁是个公共空间,不是吃东西的好地方。首先地铁里细菌很多,不卫生。其次车厢人流密集,吃东西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旁人来说是很痛苦的。另外据我了解,地铁里的老鼠、蟑螂对线路损害很大。如果因地铁故障导致安全事故,影响准时上班,相信这是每个乘客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人问地铁禁食后,婴幼儿、低血糖患者等特殊人群该怎么办。现在地铁速度非常快,到站间隔时间很短,完全可以下车到非收费区吃完再回来。”李淑平认为,条例不仅要增加轨交禁食规定,还应该明确罚则。

  来自申通公司的听证陈述人伍敏坦言,轨交公司最初比较主张轨交禁食,但在与市民、网友沟通后认为“习惯的养成有个过程”。“客观上,轨交禁食也会造成不便。我们现在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乘客在车厢里不吃带有汤水、容易翻倒、气味重的食物”。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