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宜人成都”

2013年08月20日 16:17   来源:成都商报   张魁勇

  核心提要

  ●大力实施“优城”战略,老城区除了“北改”片区外,其他二环路以内的区域,也要按照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改善性住房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

  ●市民横穿马路,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是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进一步优化道路标识设计,在道路中央双实线处设置栏杆,不让行人有机会随意穿越;另一方面,也要对市民加强教育引导,促进文明习惯养成,让大家遵守秩序、守法行为。

  ●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着力实施各项环境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充分彰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美感。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 张魁勇 摄影 王熙维)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城区调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对成都城市建设管理提出的“五个转型升级”重大要求,牢固树立“大城市、细管理”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营造宜人环境。

  天仙桥南路与合江亭相连,通过整治立面、改造景观、建设亲水平台等,形成了市民休闲小广场。在实地察看环境治理情况时,黄新初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风貌塑造好了,关键是还要充分发挥区、街道的作用,切实加强管理,让市民享有更干净、更整洁的市容市貌。

  二仙桥辖区有铁路专用线49条,以及众多的仓储、物流企业,这一片区属于“北改”范围,环境相对较差。黄新初说,“北改”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划,一次改造到位,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优城”战略,老城区除了“北改”片区外,其他二环路以内的区域,也要按照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改善性住房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

  曾经颠簸不平的熊猫大道,经过风貌整治,已成为我市国际旅游生态景观大道,前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游客也在与日俱增。黄新初对道路整治情况给予肯定,同时希望沿途多栽一些竹子,更好地突出熊猫元素和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肖家河沿岸,由于个别企业占用公用地带进行违章搭建,致使此处成为卫生死角。高新区依法拆除违章搭建后,又对水环境进行了治理,如今这里是垂柳依依、凉风习习,附近市民喜欢在此纳凉休息。黄新初说,今后在开展江河治理时,可以做得更加精致、生态,充分彰显成都文化特色。

  在乘车前往各个点位考察途中,看见马路上偶尔有市民不走人行道而横穿马路,黄新初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是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进一步优化道路标识设计,在道路中央双实线处设置栏杆,不让行人有机会随意穿越;另一方面,也要对市民加强教育引导,促进文明习惯养成,让大家遵守秩序、守法行为。

  调研中,黄新初指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3月,王东明书记到我市调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提出了“五个转型升级”重大要求,这既是省委对成都城市建设管理提出的大课题,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做好的大文章。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市相关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宜人成都”。

  黄新初强调,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着力实施各项环境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充分彰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美感。要从细处着手,讲求精度、深度,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去,扩大工作覆盖面,不留“死角”和“盲区”,脚踏实地抓好环境治理,当前,要全面实施大气、老旧院落、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交通场站环境、农村面源污染、水环境等整治,重点抓好垃圾乱扔、交通乱闯等乱象治理,防止回潮反弹。要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引导市民爱护环境、遵守秩序、守法行为,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生动局面。

  市领导邓修明、刘超、黄建发、刘守成、黄平参加调研。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