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项重大医疗建设项目,竣工的仅3项,有10项尚未启动,推进频遭瓶颈。与此同时,医疗人才引进越来越难,2015年缺口将高达4万。”医疗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昨日人大视察国际化城市建设时,市卫人委直言目前面临多重困境。
“十二五”重大医疗项目仅启动1/6
市卫人委称,深圳三甲医院只有8家,而北京有48家,上海有34家,广州有29家。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千人医生数2.3人,千人床位数2.6张,远远低于京(5.2人、7.4张)、沪(3.8人、7.4张)、穗(2.6人、4.5张)。而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导致医生日均负担17.52诊疗人次,又远高于上述三地。
“为尽快解决硬件上的不足,‘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市里共规划了36个重大医疗卫生建设项目,但目前只竣工3项(港大深圳医院等),在建9项,移交公务署3项,前期推进11项,还有10项尚未启动,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12个建设项目仅启动2项,即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二期工程。”
同时,社康中心的场地问题也始终捉襟见肘,“业务用房67%为租赁,用房不稳定、租金高、房屋结构不适合”,已严重影响深圳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住院医师录取者前年近四成不报到 与硬件相比,医疗人才引进难等软件上的“短板”更为明显。“预计到2015年,深圳医生和护理人员人数缺口近4万人,工作负荷全国最重,不仅影响医疗质量也构成医疗安全隐患。”
“深圳去年医生日均担负门诊量17.52人次,而北京是9人次,上海是10.32人次,是全国医生负荷的2.5倍,特别是儿科、妇产科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已成常态。加上深圳医生的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同级副省级城市,而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更使医学人才不愿意来。”
市卫人委举例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年录取541人,有211人未报到;去年录取827人,又有168人未报到。“主要原因就是深圳的医学人才招聘门槛过高,条件过于苛刻、待遇不高、无职员身份,自身的培训基地又先天不足所致。”
该委还坦承,深圳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京、沪、穗等存在一定差距,缺乏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医疗人才靠‘拿来’,不是‘自身造血’。外地来深的中青年人才虽水平不错,但学术之家却在母校。而且,这些人员传承着不同的技术流派,难以整合成为‘老中青’、‘师带徒’式的紧密学科人才梯队。”
今后三级医院拟优先由社会资本举办 除了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外,该委称,今后拟制止公立医疗机构盲目扩张,“十二五”期间规划的三级医院优先由社会资本举办。鼓励这些资本举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体检中心、临床检测中心、中医馆、养生保健俱乐部、护理院等,发展儿科、妇科、精神卫生、肿瘤、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医疗、中医等专科。在金融、土地、税收、价格、医保定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鼓励境外资本与本市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设立医疗机构,大力支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深设立合资、合作、独资医疗机构。
(责任编辑:武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