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交试点“地铁式发车间隔” 进站精确到分钟

2013年08月26日 09:25   来源:北京日报   
    一条南城公交线,年初线路调整时多绕了个弯儿,从高速辅路拐进了小区周边道路,结果客流量一下子猛增了3倍。随后,通过一系列细微调整,这条从西红门往返大观园的474路在重点路段,早晚高峰的发车间隔效仿地铁列车,准点进站精确到了分钟。

    这也是本市首条进行“地铁式发车间隔”公交的试点线。这条线路所属的公交第二客运分公司运营部部长闫雅彬介绍,今后本市将有更多的公交线路尝试“地铁式发车间隔”,保证准时准点。

    第一次:缩短间隔靠加车

    上周五清晨6时30分,474路车队队长付利铭把私家车停在路边的停车场里,步行走到同兴园东门站“等车”。他随身拿着一个没有封皮儿的笔记本,上面用圆珠笔打满了格,分别用来填写车号、通过时间、通过人数等信息。这是他和调度员每天的“必修课”之一。用他的话解释,“我们相当于地铁的信号系统,记录每辆公交车在重点区段的进出站时间、车辆的满载情况。每次发现车辆出现大间隔,我们就该想办法了。”

    趁着站台上候车乘客不多,付利铭将笔记本翻到3月18日的记录。早高峰发车间隔时长时短,赶上十多分钟没车,好不容易来一趟,车上乘客就已经有80多人了。“这时车上已经是人贴人了,每次进站都得靠我们推一把,才能把车下的乘客都‘塞’上车。”

    往前后翻了四五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当时,调度员给出的原因是:“随着线路调整走向满两个月、春节后返程客流增多、学生开学等因素叠加,这条线路已经成为一条热门线路,槐房西路、同兴园东门、新宫成为重点路段,客流增长速度最快。途经一个小区,居民生生把围墙扒拉开一个‘洞’,就为了方便搭乘这趟车。”

    为了缓解这些线路调整前并未预料到的客流突增压力,车队采取加车的措施:早晚高峰期间,这条线路平均每小时发车13趟。但由于全程15.2公里途经不少堵点,到了重点区段,发车间隔仍然像是松紧带,让乘客琢磨不定。

    第二次:缩短间隔靠加人

    到了今年4月,474路的客流已经从原本的每天几千人次蹿升至万余人次。重点路段的客流压力更大了,乘客等上三四趟车还走不了成了常事。“高峰时段,所有司机都上岗了。有车没人开,确实是件难事儿。”付利铭正说着,“嘀嘀”,两声清脆的公交喇叭声打断了他。

    此时已经接近早上7时,进站的公交车上,司机是位黝黑精瘦的中年人。付利铭指着他说:“还是他们解了围。”原来,这位司机叫关学臣,今年已经57岁,是车队的车管员,本职工作是管理车队里的车辆,随时保养维修。如今,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加个“早晚班”,成为474路的司机负责运营。

    车队统计,从4月以来,和关学臣一样的车队干部、管理人员共走加车2886车次,跑行34718.7公里。“他们不跑全程,只跑小圈,重点缓解人多车堵区域的客流压力。”

    闫雅彬说:“地铁最大的特点就是准时,经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今474路早晚高峰期间基本能保证准点发车。尤其是重点路段,每3分钟一趟车,非常精准。”

    效果:沿途黑车少了2/3

    最近,474路的半年会考成绩出炉:平日线路日均客流从调整前的5000人次,增加到1.7万人次。除了周末,每天车队都会有3至5名干部、管理人员加入运营,全线早晚高峰期间,每小时发车15趟,发车间隔在五六分钟。由于重点区域增加了“小圈儿车”,发车间隔接近地铁13号线等线路,3分钟左右一趟。

    乘客李女士是474路的常客,她说:“现在基本上来一趟车就能上去,几乎没有碰到过5分钟以上的大间隔。”

    付利铭说:“早晚高峰加车也会因时而异。如果客流量大,在站台记录进出站情况的工作人员就会及时给总站打电话,我们就会派出大通道车。如果当天客流量不大,加车就选择单机车。几个月下来,至少挤走了沿途三分之二的黑车。”

    随着9月全年最堵月的临近,公交客流有望继续增加。付利铭透露:我们正在研究,打算再加3趟车,尽快让公交发车间隔也跑出地铁的准确度。记者刘冕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