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藏博物馆“情满高原”民俗文化展

2013年08月29日 09:47   来源:西藏日报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族风俗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与礼节。随着历史变迁,民族的风俗文化不断演变并最终形成固有的行为习惯、民族节日和意识形态。世代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的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也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文化。日前,西藏博物馆从馆藏的6万多件文物中精心挑选240余件(套)文物,开展名为“情满高原”的西藏民俗文化展,从生活习俗、生活用具和生产习俗3个方面,为参观者全面展示西藏民俗的风貌,让人们深刻感受藏民族文化的魅力。

  精美的服装首饰、古朴的生产用具、独有的生活器皿,在西藏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示厅,记者体验了一回。走进精心布置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藏式建筑,浓烈的“藏”风扑面而来。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无不体现藏族民居的特色。碉房结实牢固,防寒防潮。帐房四面透风,避风寒,也可保持室内干燥而且温暖。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建筑特点的不同,彰显了藏民族的智慧。

  酥油桶,糌粑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用具,其实个个都有不同寻常的历史足迹。展厅以精美的文物,详实还原了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参观中,记者偶遇拥有藏被编织技艺的巴桑老人,他一遍遍地看着织氆氇机,仿佛又回到坐在织机上,忙碌操作的年轻时代。他说:“藏被按照羊毛质量和编织技术,分为几等,最后的藏被具有细洁、平整、柔软、密度紧、质地厚等特性。西藏高原寒冷,风沙大,又不产棉花,藏族人民就地取材,用本地羊毛原料制作床被,既美观又防寒保暖。”

  外地来的游客最想了解的就是藏族人的生活方式,民俗展厅专门辟出一个单元,布置出一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藏式厨房。“你看,这就是酥油桶,箍有六截黄铜,黄铜上还刻有各种花纹,打出来的酥油茶一定比电动酥油桶香多了。”在展厅,时不时能看到游客惊喜的表情,激动的言辞。除了酥油桶,香炉在每个藏族家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藏香多数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在家居生活中是用来除晦辟邪。香炉自然而然成了生活必需品,展厅中陈列的香炉大多数由铜和银制作,非常精美而且种类繁多。顺着展厅再往前走,陶质雪鸡形酒壶、白铜酒壶等酒具整齐地摆放着,体现了西藏的酒文化。酒壶个个别致耐看,最特别的要数蛙形酒壶,该酒壶为小圈足,鼓腹、直颈,上分区饰有对称海螺、双鱼,錾刻有连珠纹,看着精美的酒具,一种不饮自醉的感觉油然而生。

  西藏自古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所需的器具也是不容忽视的。展厅内陈列的有打谷棍、镰刀、松土刀、木叉子、牛皮网眼筛、木耙、草编背篓等等,具象地表现和反映西藏社会的变迁。

  在展厅,记者注意到外地来的游客对藏族的服饰非常感兴趣。衣服分两大类,便服和盛装。再按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让人一目了然。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宝饰品等。服饰的质地也是上等的材质制作,非常保暖而且耐用。首饰更有珊瑚巴珠、珍珠冠、珍珠巴珠、绿松石艾果、银制腰链等名贵首饰,让游客赞叹不已。来自辽宁的宫女士说:“参观了一圈,从生活习惯到各个方面我都感到很新奇,非常神秘。我来到西藏,看过高山草原,今天又看到这么多文物,觉得西藏美不胜收,展厅内容分得很好,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学习到很多东西。”

  “西藏的变化真的好大!电动搅拌机代替酥油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代替原有的简陋工具。西藏博物馆内陈列的是历史,我们不仅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要记住古代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奋。对于中外游客,此次西藏民俗文化展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西藏文化。对于我们西藏本地人,应该不忘历史。学习前辈们勤劳勇敢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智慧,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藏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熠熠生辉。”来自拉萨本地的青年学生拉巴卓玛看完展览,不禁发出长长的感慨。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