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住的是3间土坯房,低矮破旧且人畜混居,院子里养着牛。通过安居工程不仅盖了新房,而且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白马镇珠坝村村支书嘎泽培说。
自2006年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牧区房屋新建和改造工程。这项命名为安居工程的实施,以及配套的“八到农家”工程的实施,西藏农牧区的面貌正发生改变——低矮的房屋、脏乱的街道已成为人们对西藏农牧区居住环境的记忆。
当年,嘎泽培家拆掉住了多年的人畜混居房,在政府的资助下,盖起了400多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楼。新房建好后,政府把路修到了家门口,把自来水接进了家里,还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沼气池……“新房和旧房相比变化太大了。如果只凭借自己的条件和经济能力,我想住不了这么好的房子、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嘎泽培说。
越野车奔驰在怒江河谷。2月5日中午,记者一行走进了珠坝村。路旁出现了一幢幢石木结构的传统藏式民居,几户人家已安上了卫星接收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眼下,水、电、讯、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都到了农牧民家。
沿木楼梯登上嘎泽培村支书家的二楼,240平方米的藏房布置得非常舒适。嘎泽培正盘腿坐在客厅里,怡然自得地拉着弦子。妻子则坐在卡垫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着藏语电视节目。她说:“现在家里通了电视,能收到40多个台,清楚得很!”
“现在这个房子好啊,暖和,又遮风挡雨。”八宿县县长刘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刘莎看来,“八到农家”就是路、电、通讯等八个必须到农家,“首先要保证为老百姓把路修通,通上电。”
今年珠坝村148户农牧民都住进了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刘莎给记者细数村里的变化:以前大家在家里养牛,现在人畜分开;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到河里背水的劳动消失了;以前家里没有厕所,现在干净卫生的厕所建到了家里;农家书屋建好后,看书的人多了;体育设施安装到了村里,锻炼身体的人多了……刘莎说:“城市人的生活现在走进了我们八宿农村。”
数据显示,西藏大力推进水、电、路、通信、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至今已实现545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综合活动场所目标;新增159个乡镇1659个行政村通公路,新增用电人口74万人,新增安全饮水人口95.24万人,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13.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
通过“八到农家”工程的实施,一批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型村庄散布于雪域高原。
在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阿沛村,记者见到,花岗岩砌成的二层藏式小楼外部传统古朴,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除了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已成了村民们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村支书阿布说,现在阿沛村已有一半村民在自己家里开设了客房或饭店,旅游收入已占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前不久,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西藏经济工作会上说,今年,西藏“八到农家”工程将完成18个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解决3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解决2.5万户农牧民用电问题,新增农村公路里程400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1万户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行政村通邮率达到90%以上。(中国经济网记者夏先清)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