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刷卡降费兑现难 银商利益之辩该信谁?

2012年09月17日 18: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征求意见稿,立即引起各界关注,更牵动了各利益相关方的神经。刷卡手续费年内下调实则是给消费者减负,降价方案其实早在5月就获得批准,但是银行方面迟迟不出台,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家对利好政策失去信心。各大银行被质疑漠视国务院指令,拖延降刷卡手续费。连锁协会、中烹协会均呼吁吁降低刷卡手续费,希望尽快实现。

    刷卡手续费年内下调 实则是给消费者减负

    传言已久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终于有了结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讨论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调整方案日前已获国务院批复,其中餐饮业刷卡费下调基本定调。据悉,该方案预计最早将于今年国庆后由各大银行推行实施,最迟不会超过明年春节前夕。记者走访发现,对于餐饮企业来讲,刷卡结账的顾客日益增多,小小的刷卡手续费已经成为一笔不小的开始,餐饮业业内人士表示,手续费看似是由餐饮机构埋单,但其实这部分金额也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据中国烹饪协会相关调查,北京一家年营业收入近6亿元的餐饮企业,净利润不足5000万元,而一年的刷卡手续费就近700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4%,刷卡手续费已成一些餐饮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天津烹饪协会副会长杜连鹏表示,天津是餐饮业发达的地区,2011年全市的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近500亿元,顾客刷卡消费的金额也特别巨大。

    “这笔小小手续费看似是由餐饮机构埋单,但其实这部分金额也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他认为,餐饮业刷卡手续费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拉低餐饮消费价格,降低手续费实则是在给消费者“减负”。详细

   

    质疑


    中连协称银行故意拖延降刷卡费 5月已获批

    近日关于银行刷卡手续费率要降低的消息备受关注,有银行方面承认确有此事,但不很清楚细节。而此前与银行方面共同参与谈判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昨天发声明披露相关内幕称,降价方案其实早在5月就获得批准,但是银行方面迟迟不出台,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家对利好政策失去信心。详细

    难以协调的银商利益之争

    截至目前,不同的媒体渠道就下调幅度发布了不同的方案,在外界以为“刷卡费率平均下降幅度将可达到40%”极有可能成为最终版本之时,又有媒体报道援引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说法称,发改委确实已下发了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的征求意见稿,但下调幅度为23%~24%。一时间,下调幅度究竟多少成谜。

    矛盾的焦点在于“银商利益之争”,商业银行希望下调的幅度越小越好,“与国际其他金融卡相比,目前中国国内的平均刷卡佣金并不高。目前中国餐饮行业的刷卡费率是2%,但实际上往往可以打折扣到1.8%。但日本银行卡的手续费率在3%~4%之间,新加坡在2%左右”,有银行业人士认为。

    但商户并不这样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指出,目前,一方面消费者刷卡消费比例以每年30%的速度在递增,超市行业平均刷卡消费比例达到35%,百货、家电行业已超过60%,企业每年承担的刷卡手续费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亿。另一方面商家经营成本每年递增超过15%,利润水平逐年下滑。详细

    呼吁出台

 

    刷卡手续费降低显眉目 连锁协会唤政策出台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刷卡消费比例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其中超市行业平均刷卡消费比例达35%,百货、家电行业超过60%。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亿元的手续费成了企业沉重的负担。

    面对重压,商家与银行的刷卡手续费博弈也由来已久。2004年的深圳零售商罢刷事件曾轰动一时;2011年包括河南在内的27个省(市、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协会也曾致信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取消刷卡手续费。

    “希望该政策能顺利出台,不要成为一纸空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闻部王主任说,“期待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能研究出台促进银商合作的政策,将银商利益之争转化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详细

    餐饮业增速降18.1% 中烹协吁降低刷卡手续费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餐饮业领军人物高峰论坛上,中烹协再次呼吁国家采取紧急措施救市,比如降低税收及刷卡费率、给予融资支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等。

    中烹协数据显示,在平均纯利润不足8%的餐饮业,每笔交易的刷卡手续费高达2%,以北京一家年营业收入近6亿元的餐饮企业为例,每年的刷卡手续费近700万元,占其利润总额的15%。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昨日也发出呼吁,尽快出台降低银行刷卡手续费方案。据中连协透露,今年5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降费方案,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要降低刷卡手续费,但降费方案迟迟未见出台。详细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