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第一章完善创新机制 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百强自主创新企业,重点打造5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节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澳科技产业园,促进三地创新资源的共享。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互相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第三节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省部院”合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建设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
第二章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格局。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东,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学科和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支持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行业公共技术、检测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珠三角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
专栏3: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畜禽育种、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金属材料近净成形、节能环保制冷设备、植物航天育种、医用诊断仪器、生化工程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电器安全、中低压电器、食品、纺织品服装、信息技术设备等国家级质检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东莞散裂中子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
第二节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强前沿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逐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有效提升全省技术自给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和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继续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联合招标,在新兴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关键领域核心、共性技术攻关的组织,形成政府推动与企业为主相结合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
专栏4: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领域 |
新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新一代宽带通信技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新型显示技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芯片及传感、云计算等;生物医药:主要包括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干细胞、疫苗诊断试剂、转基因、生物信息和以核技术为基础的大型诊断医疗设备等;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新型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总成、整车系统集成等;半导体照明(LED):主要包括LED外延片及芯片、MOCVD核心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大功率白光LED产品封装和散热,LED驱动电源等;新材料:主要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稀土材料等;新能源: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专用设备以及高性能风电装备和核电装备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等。 |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