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本届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龙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一番,公共财政收入四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五年接近翻一番。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决胜,建成农村公路6.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居全国前列;铁路新建及扩能改造达689.1公里,哈尔滨至大连高铁竣工通车;机场由5个增加到10个,覆盖全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城镇化率达到56.9%。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本届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居中部地区首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以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6249.5亿元,年均增长23%。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270万套,连续5年全国第一;改造农村泥草房116.3万户,全省近800万城乡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7年增长73.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由居全国第12位上升为第10位。过去五年,是不同寻常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民生投入最多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全省上下积极性高、凝聚力强,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时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本届政府科学研判、果断决策、稳妥应对,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2012年,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始终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进”为重点,总体经济运行与全国基本一致,呈现稳中有升、质量和效益向好、民生显著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5%。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金融贷款、铁路运输、电价等生产要素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以产业项目建设为牵动,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财税增收、创业就业之源,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共建设产业项目6137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8%,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40.1%,增幅居全国前5位。省级重点产业园区达到21个,国家级园区、省级重点园区、市县级园区竞相发展,为集约用地、产业项目落地和吸引人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条件。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525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科技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产业项目建设。出台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17条措施,加大工业“双百工程”推进力度,有效遏制工业运行速度和效益双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稳回升,增长10.5%。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快速增长,成为全国旅游热点省份。金融、物流、信息、商贸、文化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长10.7%。
(二)深入实施“四大”建设,“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建设,粮食生产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1250亿斤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整体提升,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和“旱改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产值增长7.9%;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实物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蔬菜种植面积668.1万亩,棚室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缓解了冬季蔬菜供应过度依赖外进的状况。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3%,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改造和新建423个中心村,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农村公路5515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514公里;哈大高铁和哈西客站开通运营,前抚铁路建成通车,哈齐客专、牡绥扩能改造等铁路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建和改扩建铁路线290.6公里;加格达奇机场竣工通航,抚远机场开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设施更加完善。投资180亿元,建设防灾减灾和民生水利工程项目631个。“三供三治”取得新进展,城镇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步伐加快,集中供热面积、供气户数、供水能力大幅增加,污水、垃圾处理和中心城市机械化清冰雪能力明显提高。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加快建设,水质持续改善。植树造林超额完成任务,水土流失和“三化”草原治理成效明显。基本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强,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公共机构超额完成节能3%的目标,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5户,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0.4%和1.5%。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审批事项312项,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绥芬河市、抚远县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哈试点的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地方工作成效显著,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全面启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9.3%,非公有制经济占进出口总额的52.7%,成为稳中求进的重要支撑。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全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对俄贸易增长12.2%,占全国对俄贸易的24.2%,本地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成功举办哈洽会、央企合作、香港、浙江、深圳招商等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投资大幅增长,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民生为重,财政支出优先安排保民生。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用于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8.2%,提高5.9个百分点,要办的30件民生实事有27件圆满完成,还有3件正在积极推进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52.9万套,竣工48万套,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改造农村泥草房26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失业率,均好于预期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5亿元,用于困难群众元旦、春节期间临时生活补贴,是历年来补贴面最宽、补贴标准最高、补贴资金最多的。教育优先发展,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额完成国家核定我省的财政教育投入任务。公办幼儿园和“校安工程”建设,均超额完成任务;困难学生助学补助、农村学校供暖补贴、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全部兑现;省属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由7000元增加到1.2万元,一次性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向群众免费开放,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文化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00个。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医务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城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当年全部兑现,偿还陈欠费用40%以上。扶贫开发稳步推进,1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城乡社区建设投入,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天眼工程”实现重要部位和场所全覆盖,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加强质量标准和产销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整治力度,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事故死亡率下降,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奠定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国家各部委及中央直属单位、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改革发展的综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有的经济指标没有实现预期。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不足,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