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高层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城镇化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城镇健康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整体结构,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城市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继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苏北支持力度,强化“一市一策”措施的实效性。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支持苏中江海联动开发和跨江互动发展,加快宁镇扬同城化进程,支持泰州转型升级试点和南通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苏中沿江地区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加大对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苏中整体发展水平。加快推动苏南率先转型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推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大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力度。深入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四)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提高经济集聚集约和人口集中程度;限制开发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集中布局;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运用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继续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流域治理,加强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和河湖水域、湿地保护。积极推进区域集中供水,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危险废弃物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开展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治理。加大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切实减少灰霾污染。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方案。
(五)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精心实施“营改增”试点方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完善新一轮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强县扩权改革、省直管县(市)和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支持企业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整体效益。认真落实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区转型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级,推动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加快建设。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六)更富成效实施各项利民惠民实事。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扎实有效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着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转移性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深入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着力构建扩大就业长效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城乡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并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25万人以上。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围绕民生“五有”要求,扎实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确保各类保障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卡覆盖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累计形成200万套以上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均衡配置,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实事工程。
(七)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巩固在98%以上。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扎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完善发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农村急救、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实现全科医生在全省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覆盖。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切实发展老龄事业。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0日 李学勇)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