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抓住当前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果。
第一,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实施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搭建环京津旅游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秦皇岛-乐亭滨海度假带等七大产业聚集区,促进休闲旅游、娱乐产业转型升级。结合三年大变样工作,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城镇黄金地段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变我省服务业严重滞后的局面。
第二,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要把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延伸钢铁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10大产业基地和12个产业园区,做大龙头企业,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整机产品,推进协力配套产业和集群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装备制造业成为继钢铁产业之后的我省又一个支柱产业。继续推进钢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钢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效益。发展壮大石油化工业,加快形成规模合理、技术先进、上下游产品关联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好通信设备及数字整机等10大专项工程建设,推进投资超10亿元的22个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推动相关设备制造,努力把新能源打造成我省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大食品、医药、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力度,提高产业层次,积极培育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第三,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已经确定规划建设的32个产业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较好的聚集区加快发展,强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卫星导航等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企业“退城进郊”。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产业聚集区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举措,落实完善政策,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基础配套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第四,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抓好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和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为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机制,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重点抓好2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0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三大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唐山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创新及产业化等3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100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技改资金支持,拉动社会资本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引导企业增优汰劣,上大压小,加快钢铁、电力、建材、焦炭、造纸等重点耗能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强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设区市的督导检查。对一般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全行业退出,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超过排放总量、能耗增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或企业,高于当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和增加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一律不再批新建。继续实施“双百企业”节能工程,对726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污染排放自动在线监控。所有燃煤机组要安装脱硫装置并正常运行。对省内七大水系实施跨界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的生态补偿机制,在重点行业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完善节能减排与用地指标、财政补贴等相挂钩的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对逾期未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的地方和企业,严格执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