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卫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强卫在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

2012年05月24日 09:31   来源:青海日报   

    三、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青海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战场,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立足我省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点,大力发展十大特色工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立体紧密产业关联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和园区带动型转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特种钢等传统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水电、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和特种钢基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从光电转换材料到智能化电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高原风电机组,培育风能产业链。打造以铝、镁、锂、硅、钛等为重点的新型电子、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新型建材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打造国际藏毯基地、藏医藏药基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加快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大型企业、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能广泛吸纳就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促进完善循环工业产业链。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鼓励青南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形成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园区集聚带动效应。

    (二)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组织化水平。青海农业耕地面积少、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农牧业现代化必须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继续实施河湟流域八个百里万亩(万头)工程,在加快培育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加快建设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制繁种基地,加快形成沙棘、枸杞特色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加快发展“富硒”产业园,加快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打造高原生态有机品牌,着力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海南生态畜牧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试验区,发挥好各类农牧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畜和先进实用技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切实提升农牧业科技应用服务水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创新农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

    (三)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培育十大特色服务业,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坚持以高原旅游名省建设为目标,以大美青海品牌为引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建设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整体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实现旅游综合交通设施、产业要素、总收入“倍增”,打造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高原旅游目的地。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努力建成青藏高原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环境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区,使金融业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打造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节点,改造提升兰青铁路与青藏铁路物流、重要国省干道公路物流以及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航空物流等物流通道,逐步完善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网络覆盖面。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家政、社区服务等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强化投资的主支撑作用。较高的投资强度,是现阶段青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项目带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加大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建设格敦、格库等通达周边的铁路网,完善提升“六纵九横二十联”及联结周边省区的公路网,形成“一主八辅”机场格局,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黄河上游和通天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抓好新青联网和大电网进玉树等工程,加快形成多能互补、高效安全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成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引大济湟”重点水源等重大水利工程,争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立项,基本解决一些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建设青藏高原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深入实施“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力争在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地。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特色产业,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同时,坚持以投资促消费,不断扩大有效需求、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能,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五)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扩大开放。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制度性障碍,推动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123”等工程,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西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深入实施开放融入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平台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层次,以兰西经济区和其他省际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探索建立全方位对口援青的有效机制,努力形成经济援青、干部援青、人才援青、教育援青以及企业援青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力推动青海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为造福全省各族人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