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一届政府的重点工作
建议新一届政府着重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构建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
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提升先进制造业,精心培育优质高效农业。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集聚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区域总部、功能总部。促进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建设商贸大市、旅游强市。加快推进保税物流园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动漫产业园等重要载体建设,扩容提升城市商圈,做大做强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苏州高新区狮山商贸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江苏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城市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提高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水平。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注重发挥纳米技术、新型平板显示等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在总量扩张、产业链完善、核心技术研发应用、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全国领先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电子信息、轻工、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振兴丝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打造行业领先的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标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争创更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坚持农场化、合作化、园区化发展方向,构建科学的产业布局、优美的生态环境、现代的科技支撑、完备的基础设施、安全的产品质量、健全的市场营销、高效的社会服务、完善的支持保护等八大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全力推动科技进步,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基层科技工作,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注重资源与资本、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的结合,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支持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和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扩大科技银行试点,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做大科技金融规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跨国公司来苏设立研发机构,引入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开展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抓好质量强市工作,鼓励企业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争创产业技术标准化示范区。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姑苏人才计划”,实施“1010工程”,继续办好国际精英创业周和“赢在苏州”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科技镇长团”派驻工作,推进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和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建设。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放大人才工作优质品牌效应,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竞争高地。
(三)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依靠提升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符合要求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行排污权许可证管理,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发展要素市场,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创造有效配置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条件。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鼓励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力争我市成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拓宽民间资本投入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试点。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对内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市为契机,推动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转型、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着眼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集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于一体的一般贸易发展格局。以服务外包为重点,壮大服务贸易规模,发展电子商务。稳步扩大进口贸易,注重发展国际转口贸易、保税物流贸易和进口分销业务。更加重视招商选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安全无污染的创新型项目,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上保持领先地位。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发展,实现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积极开展服务业对外投资、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易,力争把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成境外经贸合作的样板区。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实现体制优化、人才集聚、能级提升。提高中新合作水平,更好地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苏州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和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整合强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探索设立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经济合作园区。充分发挥外事、对台、侨务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与一批规模匹配、地位相当、优势互补的世界名城缔结为国际友城。推进苏宿、苏通、苏盐等共建园区建设。做好援藏、援疆等工作。
(四)着力加强建设管理,彰显精致秀美的城市特色
优化城市布局,增强承载能力,努力把苏州整体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开展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注重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相互衔接,科学编制各类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按照“一核四城”定位,做精做美做强古城核心,打造东部综合商务城,建设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滨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完成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任务,推动沪通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和通苏嘉城际铁路建设。加密高等级公路,建成太仓疏港高速公路,基本完成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常嘉高速公路苏州段等工程。建成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及延伸线、4号线,开工建设3号线,形成骨干线网,推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延伸段建成运营,实现轨道交通与铁路、城市其他公交出行方式换乘的无缝对接。建成中环快速路和内环快速路放射线,构筑城市快速道路体系。推进以太仓港区为重点的苏州港整体发展,建设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四期工程。确保苏南运河、杨林塘、申张线航道升级整治和张家港复线船闸、通洲沙西水道综合整治等工程顺利竣工。完善防洪、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健全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和人民防空防护体系,实施气象监测和气象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促进“三网融合”,打造“智慧苏州”,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400户。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完成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黎里等古镇保护开发工程,抓紧做好古城墙和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作,启动天赐庄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推进环古城河、大运河苏州城区段、胥江“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等工程。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共绿地、建筑工地等管理,打造全国最干净、最整洁城市,塑造苏州良好形象。
(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加快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二元结构。坚持规划引领,做到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融合。继续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规划建设好保留村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土地复垦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拓展经营性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巩固政策性收入。加强集体资产和集体经济管理,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总量、增量、比例持续提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引导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加快农民市民化、股民化、职业化步伐。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养老事业等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提升农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规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增加农业担保种类,建立城乡一体化投资基金。高水准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切实保护古镇古村落,显著改善农村面貌,既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风情,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
(六)大力倡导崇文重教,推动文化教育实现新跨越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支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编纂出版《苏州市志》、《苏州通史》和《吴郡文编》,建成市档案馆新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超过2.8平方米。发扬吴文化优秀传统,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古典园林,改善古典园林周边环境,保持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做好大运河苏州古城段、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繁荣文艺创作,办好太湖文化论坛、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出版发行、新闻传媒等产业,建成中国光华(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及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等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进程,培育教育特色品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形成与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学校布局,着力解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优化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普职互通、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在苏高校发展,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苏州现代化建设。继续做好市职业大学升本工作。倡导全民学习,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七)突出改善民生质量,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力办好各项惠民实事。优化支出结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7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切实提高新老苏州人的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切实解决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支持自主创业,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预防和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9%,重病大病人员全部享有较高水平的医疗救助,城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化服务。健全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临时救助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推进慈善公益、红十字事业发展。建成市社会福利总院。合理布局养老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2张。拓展残疾人救助领域,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落实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和受益面。完成南环新村解危改造、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和第二轮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任务,继续实施危旧房和城中村(无地队)改造。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停车场,新建一批公共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坚持公交优先,改进公交服务,推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认真执行食品、药品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监督管理,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平价直销体系。强化价格调控与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急救等体系,建成市公共医疗中心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迁建项目,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32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优化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发扬吴门医派传统,振兴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城市建设。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市民科学健身水平。发展竞技体育,办好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力争苏州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获得优异成绩。继续实行人口与家庭发展公共服务政策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推进幸福家庭世代服务工程,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实施妇女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扎实开展法治苏州建设,弘扬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化法治惠民,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争创首批江苏省法治城市和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基层民主自治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超过98%和95%。构建社会信用系统,依法建立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共享机制。深化平安苏州建设,构筑更加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严控重特大事故和重大影响事故。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大拥军办实事力度,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八)全面构建两型社会,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持之以恒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完成东太湖综合整治、走马塘延伸拓浚、七浦塘拓浚等工程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阶段性任务,整治城乡河道,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达标。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力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太湖、阳澄湖保护区达到85%。促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普遍实施PM2.5监测,努力减少灰霾天气。开展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建设,控制噪声污染。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和安全监管,防治重金属污染,规范固体废物处置管理,防范环境风险。治理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准入制度,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建设节能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深化“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之星”创建活动。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做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工作。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争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落实生态补偿措施,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实施三角咀湿地公园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森林、湿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确保我市率先进入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使苏州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九)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快转变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产业园区和所在镇“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规范行为。高质量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全面开展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评估。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抓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规范行政裁量权。贯彻执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重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许可备案审查制度。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推行行政指导、行政调解。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力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实施项目化推进,积极创建服务品牌。深入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机关部门以及直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重点处室的作风考评,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热线资源,集聚服务事项,把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服务指南、业务办理、投诉建议、监督评议为一体的阳光服务平台。注重教育培训,加强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业务过硬、作风正派的公务员队伍。规范各类论坛、庆典、研讨会等活动,精简会议、文件。严控行政经费支出,确保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零增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同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查办违法违纪案件。针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房地产开发、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规范运作流程,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抓好对财政性资金、重大政策措施、民生实事工程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审计整改和审计结果公开。切实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和决议,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接受以网络监督为重点的社会监督。认真实施人大议案,提高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
各位代表,当前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政府的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为了全面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新一届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更大气力、更多精力放在稳增长上,一着不让抓落实,千方百计扩成效,全力以赴促发展。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最关键的环节,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把稳住外贸作为稳增长最紧迫的任务,推动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 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增长最有力的措施,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把促进消费作为稳增长最持久的动力,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把帮扶企业作为稳增长最直接的途径,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指导服务到位、环境营造到位。在保持和提升苏州经济领先地位的同时,围绕快转型,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狠抓节能减排,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围绕添活力,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争取得新的突破,构建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围绕促和谐,深入细致地抓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工作,维护安定祥和的良好局面;围绕惠民生,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让广大群众早得益、多受惠。今年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突破之年,新一届政府务必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敢打敢拼的工作劲头、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念,与全市人民一起,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确保“第二个率先”首战必胜、首战告捷。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苏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加快“三区三城”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早日建成宜居新苏州、创业新天堂、幸福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点击查阅更多2012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尹彦宏)